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冲破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一块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让学生与身边的环境对话,使他们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应有机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  相似文献   

2.
王芳 《考试》2009,(6):47-47
笔者就“对话教育”运用于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效尝试。本文立足于教学实际,联系教育教学理论,主要论述了“对话”在作文教学各阶段的运用,以及随之产生的其它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于永正老师曾说,作文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活动,习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观点、内心情感展示给他人的一种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作文这种“对话”的特质,使作文成为一个学生与生活、文本、老师、同伴以及自己开展对话的多维空间,从而创造出个性的表达方式,独特的“对话天地”。  相似文献   

4.
网络写作、“新概念作文”、低龄化创作的出现,延伸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空 间,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尽管有论者对此持有异议,我们仍然不能否 定它们所带来的较大的正面效应。对此不能视而不见,亦不能掩盖抹杀,合理的做 法是:将网络写作、“新概念作文”、低龄化创作视为特殊形态的精神对话平台,正 视其利弊,并将它们与学校作文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的情境,在学生习作中,和学生“对话”,消除困惑,解决疑问,以求得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这种“对话”,一般从内容入手,作中交流。“对话”的目的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教师在开放的、动态的“对话”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背景下,"对话"已经成为教学的时尚用语。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作文评价中树立"对话"意识,采用更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会让作文教学更加精彩——"对话"让作文指导更富亲和力,"对话"让作文评价更富情感性,"对话"让作文教学更富有效性。在我们进行作文评价时,我们可以采用创设多种对话情境和妙用对话评语的策略,让作文指导在对话式的评价中充满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灵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也是咬烂笔头,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所以,学生中大多数视作文为学习中最苦的差事。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适当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我们忽略了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对话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与内心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23):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第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与学校生活对  相似文献   

10.
对话式作文的批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对话的形式批改作文,要求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在实施对话式作文批改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并且这种对话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实现良好共同的特殊方法,教师以对话的方式间接的批改了作文,而学生通过对话的内容,边悟边行,达到改作文的目的。这是一种能够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新途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得以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关健明 《语文天地》2012,(12):55-56
对话型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的对话理论为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尝试。一、在真实的世界里与生活对话对高中生而言,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这一真实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是他们作文对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并自然地表达出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对话内容、对话机会和对话环境,引导学生走出作文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中的对话”是指作文中的人物互相对答交谈的语言;有人把它叫作“对话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发展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要写好对话,必须把握住人物的个性,必须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话是谁说的、怎样说的都叙述清楚。 鲁迅的杂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主要借助对话,刻画了三个人物形象,揭示了三种人的处世哲学和态度。聪明人世故、圆滑、怕事、随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指导要么以教师为主,从内容到语言,一一喂给学生,束缚太多,捆绑太紧;要么放任自流无任何指导,学生无从下笔。由此看来,这两种习作指导现象都过于偏颇。学生的习作问题是具体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教师须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情境,与学生在相互的“对话”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疑问,以求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对话”的目的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这种“对话”,一般从内容入手,作中交流,教师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  相似文献   

15.
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转变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6.
作文训练游离于学生生命领域,把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肢解成技能技法及应试方略,已成为作文教学之根本缺陷,致使作文--这个直抵心灵的尤物--异化为外加于学生生命的压力与负担.学生内心有没有作文需求?有.十二三岁的孩子,“少年初识愁滋味“,他们因敏感而易受到伤害,因多变而易感到焦虑,因人格渐趋独立而感到与现实发生冲突……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迷离,波澜迭起,蕴藏着极强的倾诉欲、对话欲--是非曲折困惑迷惘只有历经对话碰撞才能得到提升与超然.少年渴望独立之心理及青春路口之生涩,他们希翼着一种带有含蓄意味的对话,而文字,无疑是理想选择.问题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生命活动,成为生命成长所需的“人“的对话.简练地讲,作文,要走向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若有人读后不认同,就拿起笔来说不同的话;倘若有人觉得没把意思说清,就拿起笔来补充几句;倘若有人觉得说得对,就说上几句感兴的话;倘若作者于对话后,觉得意犹未尽,就再拿起笔来.这就是用笔说话、走向对话,这就是走向生命与生命真情交合的作文训练--学生沐浴于这条生命的对话之河里,情感涤显清澈、思想砥砺光芒、表达享受愉悦也就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让作文真正成为生命的对话与个性的张扬。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作文,张扬个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写作即对话。是与"他者"(他人、社会、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然而这种对话活动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却正遭遇着失语的尴尬,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学生"需要的迫切性与学习的抗拒性"的矛盾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是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去教师忽略了学生这种对话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扼杀了一些有创新灵感的作文。对话,冲破了传统作文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真情的净土,一片灿烂的天空。一、实现与身边的环境对话,体现对话的敏锐性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之间精神互动交流的模式教学,它具有平等、民主、相互沟通等特征,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话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也是适用的,它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阔的天空,减少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写出新意。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说明对话式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一、进入情境阶段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一切认知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