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秦王朝时期,虽然法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但儒家思想也对秦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儒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积极参与了秦王朝的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儒家的伦理思想已渗透到秦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焚书”、“坑儒”事件的再认识,更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儒家思想对秦王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元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生皇帝。他全面施行儒生政治,使儒家学说与现实政治的结合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历史同样告诉我们,从汉元帝时期起,西汉王朝便进入它的衰亡阶段。先是汉元帝为太子时就曾向汉宣帝建议“宜用儒生”。汉宣帝斥责他:“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并感叹说:“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儒家学说一经与现实政治全面结合,为什么反导致西汉王朝的衰乱?汉宣帝又何以不幸而言中?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17,(4):29-33
汉初儒者叔孙通与时变化,制礼作乐,卒为"汉家儒宗"。他制礼作乐的政治实践活动,贯彻了其"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实现了汉初儒学与政权的合作,成为儒生走上朝堂的代表。而这种"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也对后世王朝的礼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成为一种立法原则,影响了中国后世法典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王充以“疚虚妄”的战斗精神批判汉代儒生们主张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并且权衡是非、确立标准。《论衡》集中反映了东汉初年儒生们的学风,对于认识当时的思想帮助很大。王充在《论衡》中将个人遭遇归于“命”,没有触碰到东汉初年豪强政治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汉代儒生面对从多年战乱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王朝,倍加珍视,产生了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事功精神使他们为了国家和民众,不顾个人安危,陈政事言兵事,很多奏疏中都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忧君、忧民、忧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治与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桑成之先生在这本书的《导言》的开篇,就说明了这一点.“清朝,盛世终于乾嘉,晚期始于道成.晚清,概约地说,是1821-1911年,与近代中国1840-1919年大体重合.”笔者系20世纪60年代初生人,小时候学习历史的时候,重点是学中国近代史,头脑中尽是晚清政治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的景象,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随着年岁渐长,阅历增加,方能从整个中国历史看问题.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王朝的末期,都和晚清面临的情形差不多.面对行将就木的1日王朝,传统的、外来的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有人热衷于开药方,有人致力于走新路.在王朝交替的时代,往往能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思潮,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和历史向前迈进.因此,王朝末期的政治与文化,对于研究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横断山脉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褶皱山脉,境内群山峥嵘、峡谷纵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着大断裂峡谷奔流不息,自古以来通行不便,栖身于横断山脉之中的哀牢人也就愈发神秘。寻访哀牢人的过程更像寻找一首逝去了千年的史诗。澜沧江旁的平坡村是一个即将被湮没的村庄,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已从未听说有个叫哀牢的部落;保山博物馆中哀牢人的遗物,已是铜绿斑斑;而当年见证着哀牢国归附大汉王朝的不韦县,现在是一个叫金鸡村的小村庄。流放与碰撞,是横断山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两汉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源自王朝的制度建设.汉高祖任用叔孙通制定朝仪,汉文帝在贾谊的倡导下"定制度",汉武帝变更制度,均反映汉王朝在制度领域对儒家的专业性依赖.为国制建设提供专业知识是两汉儒家制度化生存的基本前提.五经博士制度为儒家发挥其智库职能提供了制度空间,博士弟子制度为儒生入仕提供了制度化途径.察举标准的儒家化成为...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历史文化悠久厚重,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时间为世人所关注。诸说不一。以王朝都城为政治中心作标志,历代王朝形成的政治中心分为全国政治中心、地方区域中心。累计计算历代王朝在河南建都时间,可知河南成为政治中心的时间近2000年,位居全国34个省区之首。这是河南历史文化最具标志性的亮点,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儒生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但到了清代,大多数却成了人格低劣、能力匮乏、道德败坏的丑类。《儒林外史》通过对各类儒生形象的描绘,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当今提供的教育了警示。  相似文献   

11.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通过儒生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生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但到了清代,大多数却成了人格低劣、能力匮乏、道德败坏的丑类。《儒林外史》通过对各类儒生形象的描绘,对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当今提供的教育了警示。  相似文献   

13.
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是通过经学思想政治化和经学信仰的大众化两方面实现的。经学政治化是从思想到制度,再到结果,这样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即统治思想经学化、通经入仕制度化、官僚队伍儒生化。经学大众化主要是通过儒生的信仰和创造推动统治者的信仰、政治威权和禄利诱惑推动官吏的信仰、经学教育和政府奖进推动知识分子的信仰、教化和风俗推动庶民的信仰。经学思想政治化与经学信仰大众化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汉代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西汉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在士人中间产生一股质疑或否定汉祚存在的厌汉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外戚并拥有儒生身份的王莽成为儒士阶层瞩目的对象。并最终在士人群体的支持下和厌汉舆论的造作下,促成王莽代汉自立。  相似文献   

15.
一八五一年一月,一面伟大的革命旗帜——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升起来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揭竿斩木,络绎不绝地拥入太平军,在洪秀全的领导下,转战广西,驰骋湘鄂,从武汉顺流东进,一鼓直下南京,建为天京;数万北伐战士,所向披靡,很快就逼近天津。伴随着这个震撼神州的革命风雷而出现的,是异常广泛的群众讨孔运动。太平军所过之处,烧孔庙,毁学宫,把什么“至圣”、“亚圣”、“宗圣”一类的牌位,砸成碎片,扔进马粪堆。儒生们触景生悲,抽泣地哀吟:“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他们仿佛听到孔老二领着孟轲一帮子徒子徒孙,在地底下也裂着嘴  相似文献   

16.
政权更替、改朝换代是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人是这种现象的主体,他对政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汉代谶纬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对方士儒生这个小团体的考察来探寻其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诗经》学从汉初的压抑中奋起、文、景时期、积极进取,逼黄老思想退位;武、昭、宣时期,屈居于《春秋公羊》学之下,仅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之一;元、成、哀、平时期,成为治国主导思想;进入东汉以后,又让位于《孝经》,渐渐远离政治中心,就《诗经》学内部来说,文、景、武、昭、宣时期,《鲁诗》学盛行;元、成、哀、平时期,《齐诗》学超乎其上,东汉《毛诗》学兴盛,《韩诗》学亦稍有起色。《诗经》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远近,决定于它满足社会需要和统治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公元1214年(贞祐二年),金宣宗经受不住蒙古军队的打击,从中京(今北京市)播迁汴京。又过了二十年,即公元1234年(天兴二年),宋蒙联军攻陷蔡州(今河南汝南县),金哀宗自缢身亡,从此,统治中国北方边陲一百二十年之久的金王朝,宣告覆亡。朝代的更迭,本是历史上的常见现象,问题在于:金国南迁  相似文献   

19.
西汉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尤为相似的两个朝代,而且都十分强盛.西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唐朝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现就西汉和唐朝的历史进行比较.一、西汉与唐朝的强盛1.政治上,①两朝统治者都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唐朝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其统治.②都重用有才能人为官.汉朝的陆贾、晁错、卫青、董仲舒等;唐朝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③都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王朝主要是解决“王国问题”,采纳儒生董仲舒建议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木”.唐王朝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20.
蒋芬 《华章》2011,(17)
通过多种修辞的运用,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达到了政治诉求和文学审美的统一.而苏曼殊翻译的<哀希腊>体现了译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意气相投.本文通过分析拜伦的The Isles of Greece和苏曼殊的译作<哀希腊>,认为苏诹<哀希腊>达到了政治诉求和文学审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