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林纾的翻译作品因其严重的漏译、误译以及删节填料屡遭批评,现代翻译界对林纾是否可以称为翻译家众说纷纭.本文从忠诚原则、诗化角度、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林纾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给予林译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20年前,沈阳提出创建国际化城市的设想,目前,很多指标已经或正在接近既定目标。但遗憾的是,就城市英文环境而言还相去甚远,比如公共服务业缺乏懂英文、能用英文交流的各层次人员;公共标识语英译缺失;城市中标识语、警示语漏译、误译、滥译现象屡见不鲜;与该市的衣食住行、观光旅游等关系密切的主要网站鲜有英文指南,等等。这些问题会给国际友人带来很大困扰,不仅使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其声誉和潜在的发展机会。基于此,提出建设"英文友好型"城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纾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中增译、误译或删节的地方也备受争议。以林译《伊索寓言》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析林纾翻译儿童文学的背景与目的,解读林纾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支配下对《伊索寓言》的添加、阐发与改写及所造成的影响。目的论观照下的林纾的翻译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最终促成该译著在目的语文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关臣 《英语广场》2020,(7):37-40
框架语义学对理解原语文本、构建译文和评价译文质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框架对等的角度评价《天净沙·秋思》的五个版本的英文译文,通过分析译文中框架元素的增减、更换和框架视角的转换来判断是否存在漏译误译等问题,从而评价译文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关联理论翻译观,分别从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四个维度探析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山东方言英译。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尽力保证方言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域特色方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递。但英译本中也存在方言误译的情况,这对译者扮演好纽带角色、传递源语文化内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字的误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以及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误读等方面。尽管庞德古诗英译作品中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然而,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在西方重塑中国民族形象方面的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优秀的海外电影被大量引入国内,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却难尽人意,误译、乱译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对文化预设缺乏了解、过度追求商业利润是造成误译、乱译的主要原因。以文化预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东西方文化预设的共享程度为基础,提出译者应当坚持“忠实性”或“叛逆性”的翻译原则,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促进国与国之间影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0.
“忠实”翻译观一直被奉为译界的金科玉律,但文学翻译是一种涉及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主体等多种因素的跨文化转换活动,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庞德的译作《华夏集》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译界学者对其中的误读误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与读者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为文学翻译研究开创了崭新的视角,更为探讨司空见惯的误读误译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非遗译介迫在眉睫。为了解机器翻译非遗外宣文本存在的问题,本文选取中国日报双语新闻推送的“二十四节气”双语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Google翻译得到机器译文,对比人工译本,发现机译在词法与句法层面存在文化负载词误译、漏译与赘译、词性不当、用词欠妥、单复数错误、习俗语误译、时态错译、语序不当、照应不足和逻辑错译等问题,旨在为非遗译介提供借鉴,推动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大量的法律法规被译成英文,为国外了解中国法律以及国人学习法律英语提供了便利,但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英译本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文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英译本为例,分析了法律术语的英译中存在的漏译、误译和译名不一致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取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沧州市旅游景点英文简介为例,对中小城市旅游景点外宣翻译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格式及标点错误、选词失误、句式不当、误译及漏译以及对原文信息舍取不当五方面的问题,并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政府部门提高对外宣翻译的重视程度,适时增加人、财、物力投入;加强译员译德及专业水平建设;促进外宣翻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关注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这部方言作品的分析,发现作品展示了方言下新世纪乡土的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作家完全使用方言时不自觉地对乡土封建宗法制的美化,对男权意识的无意识认同,以及方言审丑效果而获得对整个乡土的真实性的表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示了新世纪乡土现代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5.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95-97,1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由此造成译者对原文文化理解不够准确或误解,从而产生欠额翻译、漏译或误译。另外,文化缺省还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策略制定。作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交际主体之一的译者必须思考应该制定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许多对于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缺省因素合理地传递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杨宪益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将为探讨文化缺省对原文文化理解和译者翻译策略制定的具体影响提供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6.
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表明,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误译通常源于译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母语思维以及对原语文化的错位预设。本文试图从《译海淘沙录》中的启发性译例探讨各种英汉误译的发生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名胜古迹的翻译是旅游翻译中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引入功能主义翻译观,以及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名胜古迹的名称分类进行梳理,再通过音译、意译、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我国名胜古迹翻译中存在的误译、漏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洛阳伽蓝记>校释今译》一书译文存在的"误译"、"未译"、"生译"、"漏译"几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关键。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词汇层面上的意义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典故知识所蕴含的信息不了解,往往就会产生误译和漏译。本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罗译《三国演义》第二卷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比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和美国学者罗杰·汤普森的英译本《Report from Xunwu》,分析译者对原著中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农耕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等客家文化元素的英文表达,指出译文中因翻译的内在"不可译性"以及译者对原语语言及文化的认知缺失而出现的一些"文化失真"和误译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