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生活在等级既分明又有所松动的春秋时代,他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仁礼统一"表明孔子具有力图维护等级秩序的思想,但孔子同时又主张仁爱、平等,反映了孔子力图超越时代局限的努力.剖析了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礼统一"、"道德自我主义"、"仁爱原则"、"视人平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其超越性.它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子开启了"以义言诗"的时代。自孔子起,诗的性质、传承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学的发展。孔子实现了《诗》到《诗经》的转变,早期文献中的"子曰诗云"便揭示了孔子诗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一生渴望参与国家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位积极的入世者,但在《论语》中却记载着不少孔子流露出归隐情绪的话语。在仔细研读《论语》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隐"与"见"的思想以及"隐"的原因,探讨了孔子的隐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揭示了孔子"隐"与"见"两种矛盾思想的统一以及孔子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其风范千古流传。从孔子"德治"思想带来的有益启示入手,进一步发掘、研究和光大孔子"德治"思想,提出了孔子思想为建立和谐和平社会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照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辜鸿铭对胡适说:"胡先生,你知道,有句俗话: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上次我听说孔教会要去祭孔子,便编了首白话诗: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然后笑问胡适:"胡先生,我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仁"字在孔子以前已然产生,但被孔子赋予新的内涵,引仁入礼,实质上等同于孔子重新创造了一个哲学语词。孔子对"仁学"观念的创造迅速在当时的智识界流行开来,《左传》《国语》、诸子百家、郭店楚简中大量出现"仁"字,并具有孔子"仁说"提出之前不具有的意涵,应当将它们看作是对孔子"仁说"的继承与应用。"仁"的观念在当时智识界有着广泛的讨论,形成一种"谈仁""论仁"和以"仁"进行道德评判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9.
电影<孔子>围绕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仁"、"礼"、"中庸",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孔子.文章通过对<孔子>电影中的人物对话分析,从合作原则及其次准则违反的角度推导会话含义,以能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一直为世人所崇奉,其实,他恰是后世士人归隐的滥觞。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窥探出孔子的隐逸思想。本文分析了孔子隐逸思想的原因:"势"与"道"之间的矛盾、高尚的品格与儒士的文化习性。与此同时,孔子的隐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孔子生活在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又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阶段,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成就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学说和哲学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和而不同"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和"与"同"体现了孔子朴素的辩证思想,《论语》中的诸多方面都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息息相关,"和而不同"中"和"的理念更是贯穿了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当今倡导"和谐"社会,仍然遵循着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和"的理念,可见,"和"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存在很大的价值,"和而不同"的哲学理想无论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还是社会安定、国际关系,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正名"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视"正名"为为政的首要大事.虽然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当时并未能使已崩坏的礼乐得到回位,达到其正名的目的,但却立下了一块不朽的碑永存后世.受孔子正名思想的影响,刘勰有感于"文"乱而给"文"正名,写下了不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龙吟:我们"闲话孔子"到现在,了解了很多孔子鲜为人知甚至过去从未被"学术界"研究的丰富侧面;而究竟当时人眼中的孔子是何等样人?雨石先生这就为你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诗论     
本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孔子对<诗>这部诗歌总集的评价,分析了孔子对<诗>的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审美尺度的把握以及对诗的伦理教化的作用的强调,并论述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读<论语>,可发现孔子的形象,大抵同时具备了"志士"、"智者"、"莽汉"、"怨夫"等性格特质.但其内涵均非单面的,而是包含了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意味;而且,其杂糅与混合,恰恰构成了孔子形象之"活人"与"真人"的风貌,以及其立体感与典型性.孔子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国民性"因素.对于今人而言,须知"去圣乃得真孔子".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集中最为完备的一部书。它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后世儒学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孔子思想涉及方方面面,而其中的"孝"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是最美好的道德方法,从根本上来讲,"孝"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而要全面了解孔子的孝,最为基本的做法就是  相似文献   

19.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9):46-49
编辑大朋友说:本刊于今年初推出"《论语》讲堂"栏目,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欢迎。1-4期讲了"孔子的孝悌之道"专题,5、6期讲了"孔子的为人之道"专题。7、8期开始讲"孔子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20.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1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