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日红 《聪明泉(少儿版)》2006,(2)
伦文叙(1466-1513),字伯畴(chóu),号迁(qiān)冈(gāng)。广东南海人。自幼家贫失学,靠父母以种菜、卖菜为生。有关他的故事,广东民间流传甚(shèn)广。伦(lún)文叙(xù)九岁时还未读完蒙(méng)馆(guǎn)便去报考县级书院。主考官见他人小很是奇(qí)怪(guài),决定亲自面试 相似文献
2.
凌志军 《中学生(作文版)》2004,(5)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 相似文献
3.
伊芸 《小作家选刊(小学)》2006,(3)
非凡的音乐天赋是先天就有的吗?是的,莫扎特就是一个佐证。奠扎特3岁时经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天,年仅5岁的莫扎特兴奋地告诉父亲:“爸爸,这是我写的音乐,你和姐姐听听好吗?”说着,小莫扎特就坐在琴凳上,小手在钢琴琴键上弹奏起来,作品的完美与他的钢琴技艺的娴熟使父亲惊诧不已。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他非常聪明伶俐,又很听话,中国人心中一个完美儿童的种种要素,他都有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成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也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可是今天,宁铂成了人们心中的那种平凡的人,默默无闻,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知道他是这所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宁铂的不幸在于,人们加诸在他身上的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他那时候毕… 相似文献
5.
凌志军 《第二课堂(小学)》2005,(1)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他非常聪明伶俐,又很听话,中国人心中的完美儿童的种种要素,他都有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成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也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可是今天,宁铂成了人们心中的那种平凡的人,默默无闻,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知道他是这所学校里的一个老师。 相似文献
6.
凡读过王安石的《伤仲永》(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没有不为仲永——陨落的天才而扼腕叹惜的。刚学完这篇课文,便收到语文学习报社寄来的一份样报(2005年1月3日),有幸拜读了贵报3版上的一篇佳作《如果仲永要成才》。该文作者认为:如果仲永要成才,其父必须改变“不使学”的态度,为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先天禀赋聪慧 相似文献
7.
8.
黄清源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6,(5)
鲁迅先生在发表于1918年底的随感录(三十三)(收入《热风》)中说:“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法排除他.其中最巧妙的是捣乱。”又说:“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于世界图说》。他拿了俪,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解放后的版本对“神童”有个往解:“指当时山东历城一个叫江希张的孩子。传说江希张不到十岁,就著了《四书白话解说》(息战》t大于图说》等书…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令人震撼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15岁的母亲便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也从中科大少年班学院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承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发展,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杨一 《作文世界(高中新语文伴侣)》2004,(6)
民族英雄林则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很有经验的教师。林则徐七岁那年,父亲就开始教他作文。林则徐八九岁时,老师遇上元宵佳节出题:“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立即应声答对:“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老师对他十分赞赏。又一次,老师领着学生游鼓山。老师以“山”、“海”二字要求学生作一七言联句。林则徐作的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一联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所以林则徐自小有“神童”美名。“神童”林则徐@杨一 相似文献
15.
17.
19.
20.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家庭:35年前,15岁的父亲王永成为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少年班学生;15岁的母亲考入浙江大学;在父母双双头顶"神童"光环的35年后,他们的儿子王嘉骝也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于今年9月远赴全球顶尖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一个家庭能出一个科大少年班"神童"已属罕见,父子能同时成为少年班学友,全国独此一家。在震撼世人的教育奇迹背后,父亲却坦诚地告白世人:自己真的没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育儿经",若要说心得,那就是放手不管,尽早让孩子学会自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