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实验,其分析技术手段发展很快。"互联网+教育"是近年来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互联网+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本文以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为例,构建"微课+翻转课堂"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并建立网络互动平台,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模式,以期推进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光纤通信实验教学的改革背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平台以及考核等角度出发,探索了光纤通信原理"多方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软/硬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融合,以及借助课程视频、课堂互动、全程实验考核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效改善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和雷实验构建智能实验系统,将教师授课PPT与师生常用的沟通工具微信以及雷实验软件、便携式实验设备有机结合,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智慧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本系统教师可以线上布置实验任务、了解学生实验运行状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线上考核;学生可以线上接受实验任务、完成电路仿真、搭建实际电路、测量实验数据、保存实验结果、上传实验报告等,教师可以全程精准了解学生的实验状态,提升实验运行的智能化水平。文章重点介绍了智能实验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构成、运行和考核方式,并以电路分析为例介绍了实验系统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122-126
介绍了安徽大学电子电气与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以模拟集成电路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基于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效果。该中心采用"一平台+四模块"的架构。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现模拟集成电路实验课与理论课4个阶段的配合与交叉促进。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缓解了课时的矛盾,较好地达到预习实验的目的,拓展了实验的内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远程在线实验平台通过网络提供开放式硬件资源,可远程控制真实电路搭接并进行设备参数测试,克服了纯软件仿真实验的局限性,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扩展了实验渠道。文章介绍“电子线路”远程在线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案,以振幅调制实验为例说明平台使用方法;介绍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体现远程在线实验相对于传统实验的优势;阐述了通过远程在线实验和现场实验互为补充,扩充实验内容的实验设计思路,为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制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具有专业性、适用性、直观性、经济性等特点,是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及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的重要手段,同时推动了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实验室建设。分析了厂家的实验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的必要性,以自制的"传感器与检测综合实验平台"、"单片机实验平台"、"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平台"、"嵌入式实验平台"为例,总结了开展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构建基于雨课堂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型,设计课前、课中和课后具体教学手段,分析实施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通过数据挖掘,从"雨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程度"和"雨课堂的问卷调查分析"3方...  相似文献   

8.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使用雨课堂、口袋实验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与学改革,从实验项目设置、预习测试设计、实际操作评价、实验考核方式优化等方面进行阐释。实践证明,探索智慧教学工具融入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理工科核心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微课”翻转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分为视频学习+预习测试;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创新实验几个方面,对于有兴趣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增加了开放性实验室,供他们拓展实验和设计实验。该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课前在线预习,保证充足的课堂操作时间,课后测验有效巩固知识,开放性实验室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与创新的平台。该模式不仅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传统的人工实验管理方式改革,结合开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从开放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验的信息化精确管理需求出发,特别是"第二课堂"中的开放式、创新型实验,实现了一套基于实验项目的开放创新型实验管理系统,包括实验课排课,实验课预约,实验课成绩管理等系统核心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实验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缓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将“雨课堂”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学实验》课程中。借助于“雨课堂”工具,教师能轻易地增强PPT的课堂教学功能,“雨课堂”教学平台与微信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学习,这能很好地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雨课堂”教学平台还可实时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可帮助老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机械基础实验是大连海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针对常规线下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探索出“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改革方针;通过开发“虚拟+实体”综合实验软件以及搭建混合式实验教学平台等措施予以实践,并基于教学平台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全面训练和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实验沉浸感,逐步构建特色实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机械基础实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构建环境科学实验平台促进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实验教学对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具有极大的作用,应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积极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方法,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专业实验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在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并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构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实验"的车辆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食品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验课程项目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了"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型实验+工厂化实验"新的实验项目改革形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改革新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合学校行业特色及学科特点,构建了具有"物理+能源"特色的物理学研究生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了现代物理技术与能源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完善和建设了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了有效的实验平台管理运行机制.实践表明,所建立的物理学研究生创新实验平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土木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独立学院和土木专业的特点,提出构建土木专业开放实验平台的方案。并从实验室开放、自建实验室、网络实验平台和社会实验平台四个方面阐述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建议将实验室定时和不定时开放,课堂实验和创新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实验内容和教学大纲多层次多样化。采用网络实验平台辅助和预约实验,充分利用社会实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开阔学生眼界。  相似文献   

18.
初中化学的概念、原理知识以及科学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课外实验"作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将课堂实验延伸到了课外,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学科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延伸课堂的教学实践,在我院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优化实验教学结构,多部门联合实践教学,实验教学队伍121模式,注重专业特点的数据化考核,实验平台开放制度等改革措施。通过课堂体系的延伸,构建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使学生在实验理解、实验技能巩固、视野拓展、讨论、实践等多方面有了新的教学体验。本探索为以提高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实验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积累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半翻转课堂和半自主设计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实施了"半翻转课堂+半自主设计"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个体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