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社会学科青年教授是高校的重要资源和招牌,也是高校教师的榜样和学界良心。青年教授年富力盛,教育力、学术生产力强,从实求知、不断增扩文化内库,教书、做学问意在慧民、强民、惠民和美丽中国是教授的业态与职志;永葆知识分子本色、践行基本的价值观,用知识、智能报效人民、民族是教授之属性和职务。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教授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推动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教授进步、效命乃要件与保障。  相似文献   

2.
"名人教授"是指本身先是名人,后来成为高校教授的人。"名人教授热"现在是中美两国高校的一个共同现象。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名人教授热",并对它进行客观、理性、批判性的研究。"名人教授"有利有弊,利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名人教授热"将继续存在下去,因此高校就要正确认识它,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需要保持高度清醒,正确看待"名人教授",正确延请"名人教授",正确使用"名人教授"。  相似文献   

3.
唐洁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4):109-111
在文化强省战略下,地方高校应积极参与"理论粤军"建设,以高质量的文化研究引领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推动地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同时,还应妥善处理好学术独立与社会需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化研究与文化传播等关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全面提升高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学术委员会规程"、重建学术委员会,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证调研发现:高校学术委员会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改革试点高校的实践也表明当前亟待建章立制,改革和完善学术委员会的构成机制、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难点和重点在于确立学术权力在高校的主导性地位,建立学术权与行政权的合理分治机制,从而有效保障学术权力的自治和独立。  相似文献   

5.
高校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曾就职于美国"提高中学后教学与学习国家研究中心"的斯塔克(Stark,J.S.)教授在近10年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高校课程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把课程看作"学术计划",其核心包括八个构成要素,外部社会、高校组织层面及高校内部等三方面的因素则成为型塑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张金辉教授撰写的《大学章程功能及其实现》,是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付诸实施之际,以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实证研究再现我国高校章程建设与实践的学术专著。章程乃大学之"宪法",演绎着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折射着高校与政府、社会、师生的良性秩序和谐。大学章程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协调好多元主体的权利(权力)配置,使高校成为真正意  相似文献   

7.
在国外,尤其是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管理领域内的问责制无论从制度建设到立法还是从研究到实践,都已比较成熟与完善。而正在开展的我国高校问责制的研究则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探讨上。特别是高校学术问责,尚未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实践更有待完善。在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滋生、蔓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当前,建立以学者为主体的高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实行问责主体学者化、责任认定客观化,以及改革高校"官学一体"的学术管理体制与摒弃量化式的科研业绩考核,乃是完善高校学术问责制的重中之重。同时,倡导"学术为本",坚持"学术自律"及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的学术问责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管理工作的"去行政化"成为高校管理制度与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研究如何稳步推进"去行政化"的实施,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与"学术管理",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为取向,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的高教改革大方向业已形成。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许多理工科高校纷纷开设文科专业。理工科高校文科的发展应依据学校的学科群特色、优势,选准主攻方向,定位为应用文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室建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针对理工科高校文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验室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从分析文科与理工科实验教学差异着手,探讨了文理渗透,以学科群为主的文科实验室;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文科实验教学平台等理工科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教授和学生冲突的风波尚未平息,教授和教授间的口水仗又惹人注目,季广茂和钟华两位学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的论战被炒得沸沸扬扬,本应属于正常状态的学术批评演变为一起超出学术范围的"社会事件",由学术事件到"社会事件"其间,学者的个人风度表露无遗,更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了高校教师对学术批评的态度,进而也引发了我们如何看待高校学术批评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