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被组织部门分配到县档案馆工作。当时接待我的馆长是一位年近“花甲”的长者。他那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的老花眼镜,厚厚的镜片后面藏着的是一双并不澄澈,但很诚挚、敏锐的眼睛。回想我从一名不自觉的  相似文献   

2.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爱翻开那本旧的发黄的军报合订本,让许许多多往事外面而来。新兵下班后,我和另两名新兵被一辆“解放”拉到燕山深处的一个哨所,我们连同行李一起被“卸”下后,车就返回了。我仿佛一脚迈进了青山幽谷,四周环视,山挨山、山挤山、山背山、山抱山,灰色的山脊线圈定了我的视野。哨所一共5个人,一个志愿兵班长、一个下士老兵,加上我们3个。哨所里“干净”到没有一本书、一张报,只是在班长的抽屉里有一本过期的《解放军报》合订本。饥不择食的我们昏欲先睹为快。“按高矮顺序轮流看!”班长的声音有点嘶哑,却不容置…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份,在矿井掀起的“战三月、创水平”活动中,有一个采煤队的事迹十分典型。于是,我们一行三人带着摄像机去采访,计划访问一个队干部、一个组长、一个采煤能手。 这个队干部生产上是一把好手,只是有点儿怵镜头,录了两遍才  相似文献   

4.
上班时,有种负重感,细想,原来是因为那一双眼睛,那一支笔。搞文字工作算来已有二年,架着副眼镜,佝偻着腰,写啊写,画呀画。到临了,带着十二分的紧张,将“半成品”送到审稿者手里,等待“审稿”栏里出现一个龙  相似文献   

5.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6.
我曾经看过著名淮剧演员马秀英主演的折子戏《琵琶寿》,她在剧中扮演秦香莲,手捧琵琶,步履蹒跚,来到状元府怒斥忘恩负义的陈士美,口未开,泪先流,致使台下的观众也洒下了同情的泪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戏如此,写作亦然。加里宁  相似文献   

7.
动情出佳章     
我怎么也没料到,我的第一篇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写成的。记得那是1994年8月15日凌晨2点,正在沉睡中的我和一位值班参谋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门岗报告:一辆由北京开往锡林浩特、载着50多人的地方客车不慎翻下了山沟,请求抢救。接到报告后,我们团及时派出了一个连,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抢救。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于是随同救护人员赶赴出事地点。官兵们冒着滑下山沟的危险,奋力抢救。在抢救一位生命垂危的伤员时,为了减少其痛苦,官兵们在长为30多米,坡度为70度左右的山坡上,爬行了10分钟,才将伤员抬上救护车…  相似文献   

8.
现年85岁的孙勇,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原河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1947年5月选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直至1967年2月,长达20年。虽然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36个年头了,但追思起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老人仍然深情满怀,激动不已,他热泪盈眶地说:  相似文献   

9.
1993年3月16日,一对情侣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长话八连,口口声声要找代号11的话务员,而对于11号,两人只知其音不知其人,而话务员的代号和人一样,一年一换,这怎么找呢?原来故事发生在两年前,男青年小张,曾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边防哨所当兵,对象小丽在内地,由于小张所在部队驻地偏僻,信件来往有时不能如期收到,致使小丽产生误解,导致恋爱关系出现危机。话务员11号一次在为小张接电话时,得知了他的苦衷,想尽一切办法,为小张和小丽接通了电话,并认真为他们进行调解的同时,还两次用电话为他俩架起“鹊桥”,以加深感情和了解。春…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作为一名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在离别母校五年后,我回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校档案馆.初来乍到的我,那份心情,格外忐忑,虽然是科班出身,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我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在五年的时间里也稍有滞后.伴随着档案馆的发展,我有了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文章本是有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因此,古今中外的名家都特别强调感情对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鲁迅说得更干脆:“能爱能憎才能文。”遍观中外新闻佳作,之所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无不是情置其中,以情动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情溢于笔,让人热血翻滚,心潮沸腾;《公朴本色——郑培民》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渲染到…  相似文献   

12.
刚迷上“爬格子”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尤其是到报道组以后,更加勤奋,几乎每晚都要写作到一两点钟。由于我写的稿子没有感动过自己,自然也就打动不了编辑,结果“报道员”的头衔扛了几个月,竟然毫无收获。一次,我听说有个女兵连队的指导员,不顾“小家”顾“大家”,整天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一天她回到家,替3岁的儿子过生日时,孩子却叫她一阿姨”。于是,每逢周末,战士们便将她“撵”回家。采访到她的事迹后,我很受感动。回去后顾不上吃饭,连夜动手写稿,将采访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稿子发出没几天,便在《…  相似文献   

13.
现年85岁的孙勇,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原河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1947年5月选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直至1967年2月,长达20年。虽然毛主席离开我们整整36个年头了,但追思起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生活的日日夜夜,老人仍然深情满怀,激动不已,他热泪盈眶地说:  相似文献   

14.
《人民铁道报》记者毕锋、李晓华采写的新闻特写《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以其重大深刻的主题,生动鲜活的现场,慧眼独具的细节,荣  相似文献   

15.
刘蕾  房雷 《军事记者》2004,(10):58-58
《心雕龙》在阐述章用情与采的关系时说:“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之经;词,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之本源也。”意思是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说话的美妙感人却由于至情至性。正如织布一样.情性是章的经。语言是思想的纬。只有经线拉直了,纬线才能织成布帛;只有思想感情明确了,语言才能通达流畅。这是学创作的根本道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古人对章用情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6.
完全干巴巴的逻辑论证并不能起到好的说服效果,好的说理需要有“动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是一篇动情之作。1979年下半年,我所在部队各工兵分队集中野外驻训。对于我这个初到军营的训练尖子,首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野外驻训,总想露一这天,训练大队领导组织各连尖子比武,比武擂台上一位矮个子班长特别引人注目:只见他二、三两的硝氨炸药一手抓,误差不超过五钱;丈量导火索不用尺,只要出个数,就能在短时间准确剪出。真太神了,我自叹不如。比武结束后,我缠着这个班长和他的连长,询问“秘诀”,答复是相同的:苦练加巧练。当天晚上,我失眠了,心中涌动着写他的激情,于是我在床上酝酿出一篇腹稿:“孙…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40周年纪念日。这天清晨,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我是一棵小草》,内容是介绍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提到的烈士之一、但至今仍健在的老英雄井玉琢的事迹。一石激起千重浪。随着电波的辐射传播,影响始料不及。先后有6个省的200多位陌生朋友来信,纷纷询问我是怎样发现这个新闻人物的,又是怎样采访写成此稿的,也有的读者关切老英雄的近况,希望知道更多的细节。众多读者的关心,不由使我回忆起这次采访的全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老师就教过我们,文章要以情动人。现在,要想写好会议和领导活动这类格式、程序往往大同小异的时政新闻,"以情动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可以说是写好时政新闻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20.
一篇通讯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一篇通讯能否让人过目不忘,重要的是文中要有“动情点”。这个“动情点”可能是某个细节,可能是某句话,可能是一段描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但不管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深化主题,打动人心,产生冲击力,给人以启迪。人物通讯的典范之作《县委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