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花尼 《培训与研究》2007,24(4):54-55,6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谈话记录。本文主要讨论“和”在《尚书》中的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尚书》中体现的“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尝试对《尚书》中“和”文化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7,(10):86-86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7):77-82
《尚书》是先秦典籍中文体较为集中且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的一部上古文献。以往关于《尚书》文体的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尚书》文体进行分类及其篇章的归属;为《尚书》文体各体释名;研究《尚书》文体对后世文体的影响。近年来,学界将《尚书》文体研究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和阐释,这开创了《尚书》文体研究的新途径和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目前,《尚书》历史思想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尚书》的历史本原论和主体论非常重要,它们主要包括"历史本在""君民同为历史主体"和"民为神主"几方面,这些都与《圣经》等西方早期文化经典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屈辞《离骚》与《天问》中多次出现"羲和",但"羲和"到底指什么,历来岐说不断。《山海经》记载为帝俊妻并日母,《尚书》记载为尧臣天文历官。而在屈辞中,日神为东君,羲和显然为日御,这与《淮南子》记载同。另外,尚有楚辞注家释《离骚》、《天问》"羲和"为太阳或太阳神。通过文献梳理,羲和最初释义当为女性日神,后演变为日神帝俊之妻、后又为日御。此外,羲和与古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亦似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北宋熙宁科举改革中颁布的、由王安石领衔编撰的《尚书新义》,既是官方的经解,又是新学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科场达六十多年.它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在诠释《尚书》时,王安石标举"天道"与"人事"的对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普遍而紧密的联系.其目的是"以道揆事",即把自己的政治理念附会于《尚书》,通过解释《尚书》来介入政治实践,达到推动变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尚书》名称由《书》、《尚书》、到《书经》的嬗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勾勒出《尚书》名称变化的脉络.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了《尚书》名称的意义,在对传统的《尚书》名称意义进行爬梳、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尚书》名称的真实含义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尊崇的贤君明王之书.  相似文献   

8.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和"的追求上。"和"的意识在整个日本民族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在日本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培育出来的。同时,也强烈影响着日本人的性格,它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日本文明的精神基盘。"和"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政治、文化、心理、生活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期,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孔子开设私学,以六艺之术教学授徒,贤者达72人。《尚书》是关于上古政治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的先王之事,孔子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以《尚书》篇要旨教诲弟子。稽考文献典籍,孔子后学论及《尚书》者主要有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开、子夏、子张等6人。孔子后学在促进《尚书》学发展,推动《尚书》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核心,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自觉锻铸和谐与进步的因果链条,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因此挖掘"和"文化思想内涵、总结"和"文化内容体系、分析"和"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或小名;书名也称总名或大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而言;西汉刘向校书时的"条其篇目"、"录而奏之"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这是指从编次一书目录到群书目录的全过程.它所谓的录就是包括目在内的简称.而《汉书·叙传》说:"爰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的"目录"则是专指群书目录而言.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文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文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尚书》蕴藏的历史思想极为重要和丰富,在中国史学史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上和当今的《尚书》的历史思想研究都相当薄弱,存在着平面化、零散化以及不能紧密结合时代学术脉动等缺陷,因此加强《尚书》历史思想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在后现代的情境下,《尚书》历史思想研究可以通过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使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地进行。这样可以加深对《尚书》史学价值的理性认识,更加明了中西文化元典和中西方整体文化传统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为世界文化的交融、互补提供有益的参考,最终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17.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于对宇宙和人事的通观中,成为中华民族信守的崇高理念.孕育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都渗透了"和"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它的生命观--精气神的和谐、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和则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在于达到"和".这些理论,最终发展成完整的体系,为中医学之核心原则.通过对中医"和"思想的解析,可以发现"平衡"非中医本身所固有,不能用"平衡"来衡量人体是否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致病因素日益复杂,治疗逐渐趋于个性化.作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和"之理念,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取代的,无论其学术理论还是具体治疗方面,都将在未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志》所载"《毛诗》二十九卷"和"《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清人的意见,认为所谓"故训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故训"恰恰是今所谓"毛传"的内容;而"传"恰恰是今所谓.毛序"的内容,并梳理了西汉《毛诗》的传本情况.在《史记》广泛流传之前,《毛诗序》已经存在并流传.结合经学史,论证《左传》、《古文尚书》在汉初巴经成书并流传;《古文尚书》并非只有孔安国一个系统.卫宏不可能作《毛诗序》.卫宏在东汉中前期古文经学兴盛时期,对流传已久的《毛诗序》有可能做了"润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将"毛诗故训传"中"传"的内容,定名为《毛诗序》.后世所谓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盖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周边文化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的,反映着特定的人类集团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语会话最讲究的是"言葉遣い",意思就是谈话时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心意相通、关系融洽,达到"和"的目的.于是在日语的日常口语中有些词或句子被赋予了微妙的引申涵义,表现了日本文化含蓄的特点.本文从日语的"言葉遣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日语中常出现的"言葉遣い"的现象的分析,考察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意识,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