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欣赏课以其全面性的特点,倡导“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创造”、“学科综合”、“有效教学”等理念,将更多的音乐知识送到学生面前,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及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背景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除了仍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外,还特别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把高中音乐课的内容设置为“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大模块。既满足了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需求,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本文简要论述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各自特色  相似文献   

4.
一、各艺术门类相旦联系,又各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各门类之间的互相借鉴,给各自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而被运用到造型艺术的画面中来。而绘画中的色彩、调子等术语也是音乐王国中的常客。如音乐讲“音调”“音阶”,绘画则讲“色调”“色阶”;“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都形象地表明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绘画的色彩可以象征感情…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音乐课程及其教学理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逐步反思中国几十年来的音乐教学得失。《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四大价值以及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等十大基本理念。要求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始终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选择美的音乐作品,并深刻地挖掘音乐作品本来的审美因素,构建表现音乐美的较高标准,贯彻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使音乐教学进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规定了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相关的音乐文化,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经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接受、传播、研究等传统内容进行了深度改变.它增加了音乐的开放性、广泛性、、及时性、共享性与可欣赏等新特征,因其低成本实现音乐传播的平等互动与大众化.但是,“互联网+音乐”的商业性和大众化特征极大地冲击了音乐文化,也带来了“文化种族主义”.“互联网+音乐”的发展必须坚持其音乐本质,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音乐人必须坚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这个最可坚守的音乐内核,坚持音乐的美学本质和文化价值,并掌握“互联网+音乐”的话语权,才能重建音乐世界的精神,建构“互联网+音乐”自己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人们感知音乐、欣赏音乐最直接、最常用的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听”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从而增强音乐素养和才能。一、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听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低年级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计简短而不同的音乐旋律短句代替口头指令,如“请起立”、“请坐下”、“准备活动”、“放松练习”等,用以调节课堂节奏,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音乐活动。要熟悉这些短小而旋律各异的“指令”,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只有集中注意力才会“不出岔”。…  相似文献   

9.
黄卓 《广西教育》2024,(1):125-128
针对音乐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多样、教学技巧欠灵活等问题,教师可将可视化教学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使学生从“思维可视”“声形可视”“情境可视”中感受音乐,在多重感官刺激下领略音乐的魅力,在美好的学习体验中提升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音乐课程为普通音乐课,高中阶段将音乐课程设置为6个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核心模块,而“合唱”、“声乐”等专门的音乐技能培训则被很多学校及音乐教师划为课外活动。针对这种课程设置,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面临着许多困惑。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音乐艺术除了有自身的特质以外,还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的时代,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情景教学法、课件激趣法、网络参与法等等现代化教学法。而讲授法、练习法、设问法这些“教学法之母”则少有人问津。其实,结合“新课标”恰当运用常规的音乐教学法,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音乐课堂。一、“妙”用讲授法“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倡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音乐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和”之谐、情之“悦”、理之“美”。引入葫芦丝教学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构。但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葫芦丝容易出现气息的控制、乐谱的解读、吹奏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葫芦丝教学,培养学生的“手感”“乐感”和“通感”,助推学生葫芦丝吹奏艺术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阐述构建小学魅力音乐课堂的策略,如“引入多样乐器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多元魅力”“联系音乐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音乐超凡魅力”“关注音乐教育本质,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魅力”“鼓励学生音乐创新,让学生感受音乐灵活魅力”等,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世界的精彩与奥妙,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9月27日,以“创享音乐力量”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启动仪式星“乐”盛典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赛实施“登乐计划”,提倡登上“乐”球,探索和寻找音乐原创因素的过程,让热爱原创音乐的同学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在的音乐DNA,通过区域海选、校园活动等,带给社会更多的音乐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何伟 《基础教育参考》2013,(17):61-63,66
目前的音乐教育,尤其在中学阶段,音乐实践活动层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等待挖掘;另外,《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将实验稿中的“重视音乐实践”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也可看出音乐实践在平时教学中有所欠缺。文章力图通过“重温电视,舞动乐思”、“回归本质,等待创造”、“舞台再现,激情演绎”等方面对如何在操作中进行有效尝试进行实例阐述。  相似文献   

17.
“体验”是学生进入音乐的途径,任何一个音乐学习的阶段,都必须从音乐“体验”开始,以音乐“体验”结束。它表达了音乐教学的理念,彰显了音乐教学的价值,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聆听”与“律动”结合、“思考”与“创编”结合、“情感”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亲历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  相似文献   

18.
刘艳 《学周刊C版》2023,(23):151-153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分类,是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指导,核心素养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培养目标。本文立足于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要素出发,从“巧妙设置问题”“借助现代科技”“传授乐理知识”“建设音乐走廊”等方面切入,找寻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鉴赏教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诸多的审美活动中,如音、美、体、文学等,从表达情感的功能来看,音乐应放在首位。英国文学理论家佩特曾经说过:“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朱光潜先生译为“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孔子也非常爱音乐:他向苌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欣赏音乐更是如痴如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万世传为佳话。作为教育家,孔子把“乐”放在教育科目“六艺”  相似文献   

20.
问:什么是“音乐听觉”和“绝对听觉”?答:我们一般把听觉分为物理听觉和音乐听觉。所谓物理听觉,指对声音的“音高”、“音量”、“时值”、“音色”的听辨能力;所谓音乐听觉,俗称“乐感”。是指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音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力、模仿能力等。“绝对听觉”(亦作“绝对音高”)是指在没有任何依据(如音叉、乐器等比较音高)的情况下,凭主观听觉即可确定各音的准确高度。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