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猴子当“导游”在印度的不少旅游区,有许多“猴子专科学校”毕业的猴子担任“导游”。每当外国游客在峰回路转中迷失方向时,身穿西装背心的“猴导游”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热情地携着游客的手,把他们领出困境。猴导游还会揣测游客的心理,进插入口中般的巨响行多项服务:要是你指指肚子,它便会明白这是饿了的意思,会带你去餐厅;要是你用手放在脑后,对它表示睡觉的样子,它会带你去旅馆。服务完毕,猴导游还会伸出毛茸茸的前爪向你讨几个赏钱,然后笑容可掬地向你告别。猴子当“护理员”美国红十字会专门训练猴子为瘫痪病人服务。猴子能听懂这些常…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里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叫孙悟空。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成的猴就是克隆猴。你看,“克隆”是多么有意思啊! 你也许会想:假如我会克隆就好了,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让一个个盲人重见光明;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一座座森林,让沙漠变成绿洲……这是多么好的幻想啊!其实,只要你插上“假如”的想像翅膀,完全可以在想像的王国里实现你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正猴子的世界里,也有明星,最著名的,当属《西游记》里的那位姓孙的猴子。孙悟空无疑来自于虚构,半人半猴,因猴性人性兼具而家喻户晓,受到不同年龄段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并繁殖出了不同的寓意和解读:孩子们看到的是它变幻魔术一般的能耐,叛逆者看到的是它犯上作乱的勇敢,执掌权柄者看到的则是它一个跟斗栽了十万八千里,却无法逃出如来佛的掌心。但事实是,在现实中,孙悟空压根儿就不存在。然而在南湾猴岛,我却至少与三个"孙悟空"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们千百次与“负”打过交道,但内心深处还是把“负”打在另册的.如果你真的把“负”和“正”等量齐观了,奇迹也许就来了.有一道五猴分椰子的世界趣题,说的是5只猴子来到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它们一路劳顿倒地就睡着了.当第一只猴子醒来时,发现身边有一摊椰子,它把椰子平均分了5份,还多下一只,便扔进了大海,自己藏起了一堆,翻身又睡着了.隔了一会儿,第二只猴子醒来,也发现有一摊椰子,它把这些椰子重新分了5份,也发现多出一只,它自己藏起一份,也把那只多下的椰子扔进了大海,继续睡它的觉.接着第三、第四、第五只猴子都相继遇上上面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辨别高低音的能力。准备:在场地上放六张小椅,每张椅上放“孙悟空”头饰。玩法:请六名幼儿戴好头饰做“孙悟空”,坐在小椅子上,其它幼儿分组围着“孙悟空”做小猴子。前奏:“孙悟空”站在小椅子上,自选一个猴子动作亮相,其他幼儿拍手。①——④“孙悟空”从椅子上下来和全体幼儿一起做猴子爬树动作:两手模仿攀树状,交替由低向高爬。⑤——(20)听音乐自由做动作(猴子玩、搔痒、吃东西等) (21)——(22)一拍一次做爬下树动作。(23)做快速滑下树动作。  相似文献   

6.
1导课 “同学们看这是谁啊?” “孙悟空”,学生齐声大喊. “那同学们知道孙悟空后面的小猴子们在讨论什么吗?”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中,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在经历“分一分”的过程中,体会“分”、“分完”、“平均分(分完)”、“平均分(有剩余,但剩余数量小于份数)”的不同情况。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操作学具,感知“分”的含义师:孙悟空回花果山探望它的儿孙,带回8个桃子。他要把这些桃子全部分给2只猴子吃,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电脑依次出现画面“孙悟空”、“8个桃子”、“2只猴…  相似文献   

8.
儿子属猴     
儿子不到三岁,属猴。 儿子很为自己的属相骄傲和自豪,因为孙悟空是猴。每次,他在礼貌地称呼我们介绍给他的大人或小孩后,总忘不了再问一句:“你属什么的?”然后就会很自豪地告诉人家:“我是属猴子的。” 带儿子到商场买东西,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玩的,儿子一律要猴子牌的,即使是他很爱吃的食品,如果包装袋上面印了非猴的牛、马之类,儿子便坚辞不受。有时还会祈求售货员:“阿姨,给我个猴子牌  相似文献   

9.
<正>小时候,我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忠实观众,被孙悟空迷得七荤八素。因为家离动物园近,我没事儿就去看猴子,猕猴、灰叶猴、狐猴、熊猴……猴山虽然有很多猴,却没一只能和我心中的美猴王相媲(pì)美。直到有一天,动物园引进了金丝猴。它们那身黄如金、亮如丝的光滑皮毛,简直就是孙悟空的翻版。每次看到它们,我耳边便会响起《大圣歌》的铿锵(kēng qiāng)旋律。从此,我不仅成为金丝猴的“死忠粉”,还许下到动物园养猴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一天,长臂猴佳佳和一群猴子摘了许多桃子。猴子们都要吃桃子,长臂猴佳佳说:“慢点儿,解一道有趣的题目再吃桃子。”“什么有趣的题目?”猴子们说。“你们看吧!”  相似文献   

11.
刘琦 《班主任》2014,(11):63-63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家长用“猴子”来形容学生的顽皮淘气。学生身上贪玩好动的“猴性”经常令不少班主任头大,于是乎打压再打压,消磨再消磨。其实,班主任若能善加引导,学生有点“猴性”又何妨。 几分“猴性”,几分求知欲。一定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因此班主任需要时不时扮演一下“唐僧”的角色,给“猴性”十足的学生念念“紧箍咒”。然而,只会絮絮叨叨的“唐僧”,绝不是好班主任,我们也需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好动多变的“猴性”表层下的好奇心、求知欲。或许,一句关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就能够激发出“猴子”的潜能,使学生发散的好奇心转化为聚焦的求知欲,专注的求知欲望又往往能产生非凡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有趣的猴子     
又到年末了,活泼可爱的猴子就要和我们说“拜拜”了。说起猴,我们总是会想起以“孙悟空”为代表的猴的种种闹趣。古往今来,这鬼怪机灵的小动物,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啊!似乎它们的天性就是如此,见到它们你不想笑,怕是不大可能,不信,你瞧——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教材《语文》第二册收入了谈家桢先生的说明文《奇妙的克隆》,文章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科技成果,读起来饶有兴味。但细读全文,觉得有一个段落其中某些词似乎用得不妥,特拟成小文,以就教于大家。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最后一段有“:可以这样说,上一个词——“姑且”。因此,原文这一段可以作如下表述:可以这样说,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已经有类似于克隆的精彩想象——孙悟空经常在紧急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克隆。由猴毛变成的猴,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克…  相似文献   

14.
鸡和猴.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动物.而为什么却有“杀鸡给猴看”的典故呢?据说很久以前,人们根据“猴子惧怕血红”的天性.摸索出一个台服猴子的妙法。称为“杀鸡给猴看”。当精明的猴子窥视到流着鲜红血液的小鸡无论怎么哀鸣惨叫、垂死挣扎.终不能重获新生的悲惨场景时,为使自己免遭此“鸡运”。也只好乖乖听话了.情愿受主人的调遣。这也是猴子的“识时务为俊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猴子种果树     
森林王国里的小猴子,听别人说吃水果不但补养身体,还可以治病美容,于是,猴子就种起了杏树。猴子刚种了没几天,乌鸦就飞过来问他:“猴兄弟,你种的是什么?“猴子说:“还用问吗,是杏树。”乌鸦连忙说:“猴兄啊猴兄,你难道没有听过‘杏四桃三’这句农谚吗?桃子只用种三年就可以结果,杏可得种四年呢!”猴子心里想着,是啊,四年太长了。于是,他二话没说,就把杏树给拔了,种上了桃树。一天,猴子正在给他刚种的桃树浇水,麻雀突然飞到墙头,对猴子说:“猴兄,你种的可是桃树?”猴子疑惑地问:“对呀,怎么了?”麻雀回答道:“猴兄啊,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桃三…  相似文献   

16.
国庆节就快到了,花果山水帘洞的孙悟空准备在山前搞个横幅,好让猴子猴孙们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一大早,他就派八戒前往"词语国"去请"欢度"。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征婚     
孙悟空这个弼马温因为整天和那些猴子猴孙们在一起,看到八戒娶了个如花似玉的老婆,就贴上告示:“谁要是能帮俺老孙找一个既漂亮又善良的老婆,俺老孙就把花果山分一半给他。”这真是有点“爱美人不爱江山”哪! 告示刚贴出不久,有人就带着自己的闺女来了。一只白发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19.
导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口一吹,便吹出一群大大小小的“孙猴儿”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美妙的神话,但是今天的科技水平,却能把此类神话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就是“奇妙的克隆”(板书课题)。据科学家预测,“克隆”如果与“基因学”联姻,能“克隆”出千千万万的爱因斯坦、克林顿、鲁迅等人类精英!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著作,如果把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称之为“大西游”,那么孙悟空拜师学艺可以称作“小西游”.须菩提祖师双重人物色彩决定了孙悟空在“小西游”所取得真经为“佛经、道经”.孙悟空在“小西游”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从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只有“知行合一”方成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