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史家誉为“史林泰斗”的近代人物梁启超,还是孩童时代就对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三岁前,梁氏就已熟读过《史记》、《汉书》等史籍,直到三十岁,《史记》之文尚能“成诵八九”,这为他研究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年后梁氏更是嗜史成癖,但当时家贫“无所得书”,所以梁氏对21岁那年夫人用“嫁时簪珥”为他换得竹简斋石印二十四史这件事刻骨难忘.而梁氏一向也把治史视为自己的老本行,常常自嘲动辄谈史.作为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梁氏从30岁开始,一生中写了不少的历史人物传记,这些传记大至上又可分三类:民族英雄传记;改革家传记;学者、思想家传记.这些传记都属史学性传记,但也有少数文学色彩比较浓厚.下面我们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一、对什么是历史的不同回答关于“历史”,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位史家对其下一个比较科学或者说比较确切的定义或概念。而“史学概论”教学中首先就会遇到“什么是历史”这个大问题,它既是一个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也是“史学概念”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因为这门学科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诸如“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历史认识过程的许多内容都与“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中不对这个问题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释,则后面的教学进程会受到影响,所以任何从事“史学概论”教学的教师,都必须在教学中对此…  相似文献   

3.
“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所以人们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1901年提出“中国史”概念,此后直到去世前都特别重视《中国通史》的写作,并设计框架,进行了阶段性写作.由于《中国通史》工程浩大,梁启超实践了一条会通“专史”以成“通史”的写作路数.在专史中,又特别钟情“中国文化史”.梁氏意在通过史学写作来激励民志,为中国在世界史上争取地位.  相似文献   

5.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斗士梁启超不得不流亡日本.在日本,梁氏很快学会了日语,这使他有机会大量阅读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版书籍.这正如其在《东籍月旦·叙论》中所说的:“新习得一外国语言文字,如新寻得一殖民地.”对此,梁氏颇感欣慰,他说:“居日本东京者一年,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梁氏借鉴欧美、日本的史学理论,开始了企图打破旧史学,建立新史学的探索.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梁启超于1901年发表了《南海康先生传》和《李鸿章》这两部重要的当代人物专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史上,司马迁《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表现历史,开创纪传体样式,史传合一成为定体。作为一位对国家具有重大责任感的史学家,梁启超在进行传记创作时,毫不犹豫放弃了更具文学色彩的传记传统,而选择了对古代史传传统的继承,以"史"作"传",使《李鸿章传》显出鲜明的本民族史传特征,而"新民"的启蒙理想又为这一特征着上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色彩,使梁氏传记显出现代品格,从而为梁氏传记创作打上过渡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界说在中小学教师管理中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首先要对人性假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把握以人为本管理的内涵,在教师管理中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学界,人们根据对人性的不同假设提出了不同的管理理论,以下是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假设。1.“经济人”提出“经济人”的是泰罗、法约尔和韦伯。对“经济人”管理理论作出概括的是麦格雷戈的“X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是为了争取最大经济利益,获得最大的享受。2.“社会人”“社会人”概念是由美国…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具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紧紧围绕传记人物性格的同与异两方面展开,都具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比较类型意识和明确而细致的比较观念;不同之处则在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来看,普鲁塔克传记的重点是在比较认识的第一阶段———异中求同,侧重于表现传记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学比较还局限于道德史学的范畴之中;司马迁则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同中求异,因而列传中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够同真实的历史联系起来,以展现历史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传记的史学比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马迁的比较史学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学的桎梏,进入了探求历史规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各自历史观念和世界观的不同。从现代传记史学观念来看,司马迁的比较史学观念更符合现代中西史学比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
胡适: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胡适是一位现代传记文学的开风气者。他最早提出“传记文学”的名词,比较中西传记的差异,指出传记文学的起源、人格教育作用。他提倡写自传,传记可以“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这些观点具有现代传记文学理论上的开创意义。他同时创作了《李超传》、《四十自述》、《丁文江的传记》等传记,虽以史学价值为主,但他尝试用文学笔法写现代传记,勇于实践,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杜甫借以古题写时事的“比兴”传统创作出了大量反映唐中叶时事的作品 ,因而被宋人称为“诗史”。宋人的这一理论受到明清人的质疑。近来 ,又有许多文章展开关于“诗史”理论是否成立问题的讨论。其实 ,“诗史”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史学的发达使宋代学者的史学意识十分强烈 ,特别是以写实为主的文学创作主流及“比兴”传统也与史学理论整合而产生了新的诗歌解释学。强烈的史学意识正是构成宋代“诗史”观念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 ,传统的“诗史”观念应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史学理论界提出了全新要求,在传统以人为中心的历史之外,以“物”为中心、以有关“物”的监测数据为材料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过程也要求被纳入史学理论视野;现有的信息史学定义修正后方可回应这种要求。秉持信息史学的理论融合自觉、以跨学科的视野审视传统史学理论与数据处理领域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为两个领域带来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一、传记文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教学意义(一)传记的概念和类别传记是史学和文学之外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传记是"用文学的构思和立意,文学的笔法、技法和手法,文学的语言和氛围,来描述、描写和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人物的生平事迹、形象风貌、性格心灵及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和环境"。(二)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传记是史学和文学结合的产物,传记作品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胡适是上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两颗巨星,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学问上兼及古今博通文史哲学的大家风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有《胡适与郭沫若》的专著出版,将二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份量。但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郭沫若与胡适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有着不同的史观作指导,这就直接规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术作彰显了梁启超在20年代以后史学观及史学方法论的几度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起因于梁氏所面临的史学价值论与方法论之间诸种矛盾的难以调和,它体现了处身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代学难以避免的困惑。而梁氏的“多变”正见出其探索真理的真诚。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传记文学发展很快,改革开放后一年出版的作品相当于以前10年出的总和。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创作,不断地形成的一个个热点有:历代帝王将相传、当代政治领袖人物传、中外名人传、文学家传、企业家传……这些传记已经成为人们探视历史了解现实的窗口。但是,传记文学的研究还不成气候,很多概念不清楚。由历史学家,文学家,甚或记者写的这些传记文学作品,熔史学与文学的内容于一炉,从而,引出了一系列可以加以探讨的话题:传记文学是否即可成为现代人的通俗晓畅的“历史书”;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应该怎样理解;写实与虚构应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六次修改,广泛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最后在吕叔湘、张志公先生指导下定稿。应该说这是一个经过严肃认真的讨论而制订出来的方案,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起“暂拟体系”来,确是前进了一大步,把语法科学的现代化带进教学中来了。但是,从进一步改进工作的角度,我们仍然可以对它提出一些意见。一、有些概念没有定义为了进行教学,概念都需要有明确的界说,这就需要下定义,《提要》对有些概念给了定义,如“语素”,而对另一些概念则没有下定义.比如“词”和“短语”都没有定义。(“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短语是由词组成的”,这都不是定义.)没有定义,教的人和学的人都心中无数,就不能明确判断语言单位的性质;据此编写教材也会遇到一定困难.当然,要给词和短语(特别是“词”)下个完满的定义,目前还存在不少困难.但不下定义,对教师来说,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学生必然要提出定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形式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觉得鲜花、金鱼美丽,蚯蚓、蛔虫难看。这是因为不同形状的物体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符合“黄金分割”比率的形式给人的感受是美的,而形式上太偏离“黄金分割”比率的物体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丑的。人们对形式的这种感受特性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命密码——基因。DNA双螺旋形式构成的比率接近于“黄金分割”比率。  相似文献   

19.
“史学概论”是我国史学界正在积极建设与发展的新兴学科之一。1983年以来出版的这类著作已有四、五本。近读陕西师大出版社新出版的赵吉惠著《史学概论》,是我至今所读过的几本“史学概论”中,颇具特色和新意的比较好的本子之一。(?)集中了作者“十年来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成果”。这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给人启迪、新颖独特的“史学概论”。这部书的主要特色之一,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与学科教材的理论体系。中国史学自80年代始,进入了全面反思与更新观念的改革新时代。随着理性史学到科学史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学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提高,历史学家开始把精力转向于对历史学及历史研究活动本身的审视、反思和总结。于是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以历史学、历史认识及史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诸如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历史哲学、史学史等。但是,对于“史学概论”是否能成为独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