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师陀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师陀的研究由早期的单篇文本分析逐渐走向综合研究,但仍然有可供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果团城记》是师陀先生的代表作,以18篇小说连缀成集,抒写了日常中浮动着无常的小城人生。平静的日常以习惯窒息着人的生命,时间的无常又带来历史与命运的无奈悲情;原本无常的想象在小城人的叙述中也成为日常。面对以上日常与无常的悖论,《果团城记》展现了小城貌似平静下的大变动,以及时间与历史的无情。师陀以此完成了对破碎旧梦的追寻与失望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师陀的《果园城记》是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写出了一个小城的历史和一群小人物的命运,再现了旧中国城镇单调、沉闷、没落的生活状态,夹杂着惆怅、哀叹、同情、激愤的乡愁以及理性的批判,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已超出了乡土小说的狭隘范畴,通过整体象征的层面,具有了民族文化反思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师陀的《结婚》从“乡下人”的文化视野凸现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意识的碰撞与挤兑,同时择用“复合”的叙事视角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灵世界实行双重透视,由此彰显人物困顿焦虑的复杂心理处境,隐喻作家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探询与置疑,从而铸就了文本在意蕴与文体上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师陀"果园城"中的跋涉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的“果园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座著名的小城。在这座小城中走出了许多跋涉者,师陀通过叙述与描写他们离乡-回乡-再次离乡的漂泊经历,表现了这些跋涉者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果园城”最终的弃绝,流露出包括师陀在内的跋涉者对乡土中国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6.
师陀先生是以乡土文学而知名的作家。他的《果园城记》反映了20世纪初期到抗战前日益凋敞的封建乡村的生活场景。其中,让读者体味最深的是弥散在作品中沉郁、复杂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7.
师陀乡土小说中大量死亡意象的呈现,是作者对中原乡土世界底层生命个体的生存苦难的写照与深情关怀,寄寓的更是作者对中原乡土沉滞落后的文化反省与人类命运中生与死的深刻拷问。  相似文献   

8.
孤岛中的师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孤岛中师陀绝望的废墟意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频繁的战祸、严重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化分化……这种种不利于国民生存的因素却为作家思索社会人生、表达困惑、在思想交锋中进发出学创作灵感的火花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一时期中国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孤岛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果园城记》描写了三类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三类形象即幽禁型、反叛型、父权家长型。艺术表现上,运用了类型化人物形象塑造法,极具探索性的叙述技巧,留白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吴尔芙是20世纪英国的艺理论家和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以意识流小说称于世。章对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并提出虽然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日臻完善,巳臻化境,却仍然不断探索。探索的结果是:一方面在观念上多了若干与现代主义相通的成份,另一方面在创作方法上多归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1.
师陀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他在乡土文学、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但迄今,国内对师陀作品既无深入研究,也没有很好地整理出版.著作年表是研究作家的重要依据.目前,仅有刘增杰先生编的《师陀研究资料》中收有《师陀著作年表》,但其中还有许多遗漏和错误.笔者根据对师陀作品的搜集、钩沉,从篇名、写作和发表时间、入集等几个方面对此年表勘误补漏,并加些简介和说明,希望对师陀研究和现代文学史料学科的建设有些用处.  相似文献   

12.
师陀《果园城记》的语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创作的代表作,风格特异。尤其是作品的语言,可谓匠心独具。其语言策略可概括为:一:泛指,即以语意概括的词汇来模糊指代特征明显的具体对象。二,浓缩,即把具体的情感铺张转变为饱含深情的议论语言。语言策略成就了《果园城记》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4.
论师陀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是我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三四十年代乡镇世界的人和事。他的小说散而不淡 ,沉郁感伤 ,舒缓自如 ,深刻揭示了旧时代下层平民的可悲命运。他的创作不属于任何流派 ,但自始至终有一种沉实而不高亢的主调。这既是作者的局限性 ,也是师陀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重要特点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荒野意识是师陀创作心理中的重要构成质素,它隐含着作者由厌乡之心而产生的无乡感,以及作者寻求精神家园的心理动机,此外它又与战争给知识分子带来的流亡感紧密相关。这种荒野意识渗透于师陀乡土叙事的文本中:从空间上考察,它通过“还乡—无乡”的深层结构模式间接体现;从时间上考察,它通过历史废墟边凭吊者的精神体验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6.
师陀的系列散文诗《夏侯杞》在建国前没有出版,因作者误编、修订等诸种因素,《师陀全集》中的《夏侯杞》已失去了当年的原貌。本文通过对“原刊本”的搜寻、“原刊本”与修订本的校读,设法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还原《夏侯杞》的本来面貌,纠正师陀史料整理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把师陀视为讽刺性和批判性的作家,并把他纳入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作家行列中。而在批判和讽刺之上,师陀的创作有更基本的维度,这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绵绵不绝的乡愁,以及由之对时间之流中生命的关怀。乡愁是作家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因此对于师陀,他的故乡书写就是一次次的还乡之旅,“抒情的批判”则成为作家抒情表达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8.
师陀是京派散文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数量颇丰,且多以写人记事为主。他的作品既有京派散文的创作特点,又有个人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中,师陀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揭示社会的荒凉与颓败,用忧郁沧桑的文字抒写浮生的忧伤与辛酸。在师陀的散文作品里常常透出缕缕的哀惋与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师陀的创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目前,关于师陀创作的研究也已由早期的杂芜逐渐走向成熟,在研究观念、研究视角、研究深度与广度诸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但整体上仍存在不足。本文将以1949年为界分两个时段,对师陀创作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希望以此引起研究者进一步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