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目的层面看,课程"面向事情本身"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即让学生掌握"事情本身"显现的方式,让学生合乎理性地去生活,让学生以"以道观之"的方式认识世界;从内容层面看,课程所面向的"事情本身"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事情本身"归根到底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在实践中显现自身;从方法层面看,课程"面向事情本身"的本体性方法是实践论方法,即以体验为中心,通过主体与世界的交互作用回到"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胡塞尔用"回到事情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为现象学奠基的时候,它所蕴涵的"前概念的"追求已经开启了超越概念、走向实践的路向。在后续的现象学哲学家那里,这一路向被继续深刻地推进着。由此可以看到现象学走向实践哲学的学理联系和历史轨迹。从实践哲学视角探索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意义为单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线索,把意义这个开放的、没有边界规定的单元组织在一起,形成其理论建构。这样一种理论建构,能够始终朝向事情本身的原初、直接、丰富和生动的样态,能够真实地参与教育本身,获得教育本身应有的效果,在实践中实现自身。  相似文献   

3.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生命·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是20世纪影响巨大的哲学运动,其基本精神是“面向事情本身”,其根本任务是洞察事物的本质。职业教育的现象学是关于职业教育的哲学,其主旨是探究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两个层面上呈现,一个层面是作为“目的论”的职业教育,另一个层面是作为“形式论”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理论建构.从本体论出发,探讨如何从现象学的思想“看”教育学,旨在建构一门新型的教育学;从方法论出发,探讨如何用现象学的方法“做”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型.(2)意义探讨.教育现象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有何启示.(3)方法应用.国外研究注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于实际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取向.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教育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一个教育命题的现象学反思探讨教育的实践本性,以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严格科学态度追问教育是什么的本体论意蕴.以"实践一意义"取向回到教育本身,在直观体验中直接把握教育的"前概念之真",以纠科学主义笼罩下的教育理论之偏,脚踏实地,践履亲证,在实践中展开证明.实践现象学之思以哲学活动的当下生成维持着"思"之活力,它本身就可以直接体验为一种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者的意识敏感性和体知能力,使教育实践充盈而有活力.实践现象学是一种直接将方法性融入活动性之中的体知之学,它不过多地纠缠于概念、范畴的确定性和现象学理论的建构,而直接投入到行动之中不断生成、不断显现,从而阐释和守护世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技术哲学在批判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教育技术观的基础上,提供了思考教育技术活动的第三种思路。现象学技术哲学通过"悬置"已有的教育技术观,面向教育技术实事本身,具体探讨教育技术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中除了个体建构、社会建构之外,还有技术建构的因素,要从信息化高度重构教育技术问题,关注教育技术转移中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翻译课教学方法或模式的论文很多,但它们大多囿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如不进入探究学习的本质这一本体论层面,就很难说明某种方法是否真的最终有效。用"面向事实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和生活世界理论分析目前翻译教学方法研究过度注重方法的缺陷,并提出后翻译教学方法,希望翻译教学能更加注重教学中的本体,重视师生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近代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方法等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现象学视域的教师教育思想除了现象学自身固有的艰深、晦涩的局限性外,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然而,现象学视域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本身,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在当今教师教育越来越程式化、规范化的今天,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11.
"班魂"是基于班级全体师生生命成长的共同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教师借助影视资源塑造"班魂",关注学生自我建构,让班集体建设从"外"向"内"转移,实现由"他"到"我"的自主建构;从教育现象学视角用"合约"凝聚"班魂"核心思想,以"可能"发展奠基多彩童年,回到人本身,回到生活世界中寻找生活和教育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单纯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层面寻找解决办法.鉴于潜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借助潜在课程的研究成果,从建构适当的学校组织类型、开展对话、破除意识形态偏见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自主个性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国家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原理,从"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立场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体现校本管理的思想,从课程的操作层面建构了一套适合于不同学生潜能发展的、多元化、多层级、开放式、发展性的学校"课程立交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影响“以学定教”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观念层面到操作层面的"以学定教",中间缺少两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学程建构和学情研判。从理念来看,学程建构应从"教本意识"转向"生本意识";从学程建设看,其应从"教的课程"转向"学的课程";从学程实施看,其应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从学程评估看,其应从"教的表现"转向"学的表现"。学情研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活动,主要可从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条件和学习结果等角度来考虑。在学情研判时,教师要注意针对性、有效性、恒常性和灵活性等原则以及自然观察与探测工具相结合的多样化研判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学易于"详其大而略其细",变成"没有人的历史学",形成抽象的"宏大叙事",掩盖了"私人叙事"。由此,历史教学内容干瘪而缺少了历史味。教学应关注细节,并展开历史过程,以彰显历史具象思维的价值。一、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对史学及其教学的影响现象学主张"回到事情本身"。现象学"‘执拗的’初衷就是一种永远面向实事本身的立场"。1现象学关注社会现象与生活,海德格尔认为:"‘生活’这个术语是一个现象学的基本范畴;意味着一种基本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孔子存在论教学观,重点分析了面向事情本身、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概念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并反思了现代教学.笔者认为教学应关注人的生命,呼吁教学论应由“生存论“转向“存在论“.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课程不容忽视的内容:实践性课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国际比较和我国教师教育需求看,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不容忽视。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形象互动理论和实践理论对于"时间"的关注等,说明了实践性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的必要性。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密切合作,需要中小学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多样化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语言哲学具有现象学和辩证法的双重维度,现象学的维度强调语言的"显现"功能,辩证法的维度强调语言的"对话"本质。这两个维度的相遇,使得伽达默尔最终形成这样一种语言认识,即"事情本身"是在"对话"中向我们显现的。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教育研究作为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现象学、阐释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秉承"朝向事情本身"的研究立场,以"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方法论基础,力图在概念抽象的把握方式之外,寻找一种对教育主客体、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新的把握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十年过去,教师对课程改革仍存阻抗。人们对教师课改阻抗进行了多方位分析,但都没有深入到教师课改阻抗的背后寻找最本原的东西。现象学研究主张回到事情本身,遵从现象学研究方法和原则,对教师课改阻抗进行研究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