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R.默顿从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入手,基于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的分析,论述了科学奖励系统的产生及其在科学社会运行中的作用.然而,默顿的科学奖励机制理论的考察对象仅局限于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小科学”阶段, 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以拉图尔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派从社会建构视角对科学知识的生产进行了微观解剖,提出了新的科学知识观,揭示了科学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对科学奖励机制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默顿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让科学回归真实--对两种科学模型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湛 《科学学研究》2005,23(3):304-309
罗伯特·金·默顿最早对科学建制以及科学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系统描述,所得出的默顿规范一直被奉为科学社会学的经典。随着科学的发展,今日科学逐渐显露出一些与默顿模型有所背离的征兆,由此产生了对科学的某种“信任危机”。约翰·齐曼等默顿之后的科学社会学家具体研究了今日科学的社会运行,提出了后学院科学模型,就默顿规范在新时代的新内涵和科学的信任危机作出了某种解释。我们将看到,后学院科学模型是在新情况下对默顿学院科学模型的合理修正。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学在美国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它跟罗伯特·R.默顿的开创性研究是密不可分的.默顿所创立的科学社会学功能分析范式曾一度在这个学科占主导地位,开创了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本文结合科学社会学在美国的建立与发展,回顾默顿传统研究范式的形成及其后来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普遍主义科学奖励评价范式由默顿学派提出,这种评价范式基于"成就-奖励"模式,它主要运用科学论文和引证索引来评价科学家的成就与贡献。科学奖励评价的普遍主义范式基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存在难以回避的缺陷,其实质是非对称性的一元静态评价。有待研究视角转换与理论上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默顿学派关于科学奖励系统的本质、类型、功能以及奖励与越轨行为的关系的思想,朱克曼对科学中的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伯纳德·巴伯一方面遵循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促使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巴伯在"默顿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与社会关联的维度,超越了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默顿不同的是,巴伯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先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先于科学而存在,这与默顿的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社会共同体内生物的科学精神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巴伯的这一社会文化指向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奖励的研究,存在两种范式.科学奖励"普遍主义"范式强调科学共同体依据科学家的贡献给予奖励,这种"成就一奖励"模式,是一种科学同行的内部奖励.科学奖励的"建构主义"范式着眼于社会中的科学,充分考虑科学奖励的社会因素,从以科学同行承认为主的内部奖励扩大到外部的社会奖励.论述了这两种科学奖励范式及其转换.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关于科学社会学的推介以默顿学派的理论为主,但对默顿之后科学社会学的发展没有进一步的追踪,而是转而关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仿佛默顿科学社会学彻底消亡了.事实上,默顿科学社会学虽然在STS领域被彻底否定,在社会学内部也属于边缘化方向,但其学术价值在公共政策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应用,近年来可见度正在逐步提高.本文试图对科学分层方向、科学合作方向、科学对经济的影响及衍生研究方向做一梳理,以促进后默顿时代的科学社会学在其本源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奖励系统是西方科学社会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络的领域,本文对默顿、哈格斯特龙、科尔兄弟等人在科学奖励系统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评价,并对科学奖励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从学术主权视角探析默顿规范和科学奖励系统的存在本质,是揭示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可行途径。一般认为,默顿规范是祛利性的道德规范,祖名制仅仅是记忆性和纪念性的符号;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即使是默顿规范,也可以看作是基于特定学术主权的广域学术权力规训系统,祖名制则是特定学术主权存在的象征和符号资本。  相似文献   

11.
卢艳君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的出现,使默顿规范受到来自社会现实层面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然而,为确保知识生产的可靠性、科学家职业判断的客观性和科学事业的可信性,迫切需要对科学家的利益冲突加以控制、需要以默顿规范为价值取向制定更具时代气息的职业精神和更具操作性的职业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广东以深圳光启、华大基因等为代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一批建设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广东省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成为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力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根据建设投资主体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可分为政府主导、高校主导、科研院所主导、企业主导、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主导等形式,政府应根据其各自不同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类支持。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最高决策层面建立科技咨询制度,为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提供咨询,是国际上一种普遍的做法。英国的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制度是一个以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为核心、部门首席科学顾问为支撑的网络式科学咨询制度,能够为首相、内阁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有效和全面的政策建议,被称为"英国模式"。该模式对我国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梳理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制度建立的历史基础上,研究其运行环境、职位设置和作用,提出对我国科技决策制度建设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我国科技报告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三炉 《情报科学》2008,26(1):150-155
科技报告是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国家资源,也是政府的无形资产,而在我国却处于分散甚至流失状态,共享度极低,资源浪费很严重。本文论述了美国及我国国防部对科技报告体系的成功做法,点出我国对科技报告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国家层次科技报告体系的几条对策和建议,以加快我国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利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莉萍  曹南燕 《科学学研究》2007,25(6):1047-1051
 利益模式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最重要的研究纲领之一,它以“利益”作为科学家选择判断的导向和动力以及共识达成的社会学说明手段,充分体现了爱丁堡学派的现实分析进路。本文以巴恩斯、皮克林的利益分析为主线,对SSK的利益模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实际及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政策思想。这些科技政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系列成果,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体系。文章简要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18.
王璐 《科教文汇》2013,(27):32-33
元认知作为一种较高水平的认知体系,不仅是培养学生才需重视的,更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变革,元认知系统中的三个要素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素养是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必备能力,国内对于科学数据素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对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目标与能力评价依据。[方法/过程]从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研究着手,通过对国外科学数据素养研究文献的调研与综述,深入分析并提取能力要素,按照科学数据素养过程结构内涵进行聚类,确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应该具备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针对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利用行为进行调查访谈,研究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特征。[结果/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基本架构,为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