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充足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新机制改革的初衷。然而,新机制实施后上级转移支付或财政投入的增加,挤出了地方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投入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不够和出现败德行为。因此,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创建激励约束制度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2.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充足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新机制"改革的初衷。然而,"新机制"实施后上级转移支付或财政投入的增加,挤出了地方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投入"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努力程度不够和出现败德行为。因此,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创建激励约束制度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义务教育多元化筹资问题逐步转移到各级政府财政关系如何组合才能最好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来.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义务教育作为典型的地方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效果更好,但实证研究对此仍然缺乏一致的结论.究竟是正在全国推广的“省管县”所代表的分权体制,还是“新机制”的省级统筹体现的集权趋势更有利于实现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化?在基于浙江省2005-2009年小学校级数据和区县数据分析后,发现:分衩明显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并不能有效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经费的差距,而集权取向的“新机制”能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虽然浙江省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比例不高,但城乡差异不大,说明县级政府在近年来向农村倾斜经费,且主要用于保障学校运转,人员经费存在一定的城乡差距,差距来源于非财政性的经费.此外,城乡小学公用经费的差距因为“新机制”关于公用经费的规定得到了显著改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建立促进了教育均衡.因此,应适度提高省级政府的财政统筹分配权,科学制定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保障水平,逐步抬高底线. 相似文献
4.
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在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尚未改变低重心的政府间投入格局;在明显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提高教育质量;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形势下,仍采取城乡分治的发展机制。新机制承载的政策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差距,凸显新机制的制度缺陷;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安排与城乡一体化内在发展秩序的不适应,导致新机制的不稳定性。因此,须在宏观体制和微观治理方面深化改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向城乡一体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线索,对江苏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相关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极差、变异系数衡量江苏省三区域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多大差距,差异是否显著,探究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积极完善公共财政机制、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线索,对江苏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相关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极差、变异系数衡量江苏省三区域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多大差距,差异是否显著,探究差距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积极完善公共财政机制、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相关法律法规,实现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机制"实施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机制"的对策,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中国六个省所有县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层面数据,全面评估了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改革虽没有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城乡间学校教育财政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现状,但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配置差距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新机制政策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强化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责,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03-2008年江西省义务教育发展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西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小学生师比、初中入学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措施.同时要总结推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及全省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积极探索建立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底,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机制")。根据对河北、山东、广西三省六县部分农村家庭的调查发现,"新机制"实施后,农村家庭义务教育负担水平较为合理,不过,低保家庭和寄宿生家庭义务教育负担依然较重。为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地区学校收费行为,在减免应交杂费的基础上,加大对低保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力度。另外,调研结果还显示,营养午餐计划的覆盖范围和补贴额度都应该在未来得到加强,才能够保证农村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缩小省内义务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是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财力、人力和物力三个投入维度构建衡量县级义务教育投入指标体系,以东部某省为例,测度该省2007-2012年义务教育投入的县际差距及其变动.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县域义务教育投入的因素.研究发现:县际义务教育投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反向变动关系,相对差距缩小主要得益于省对县的财力均衡作用的发挥,而绝对差距扩大的主要体制原因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和依县级财力而定的梯度发展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并未与县级财力增长同步,抑制了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距的缩小速度.未来的改革思路是,继续加大省对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监督力度,突出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均衡功能,对特定义务教育财政支出项目“以省为主”来负担.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和谐的人,而和谐的人的培育和养成,极大地依赖于教育,特别依赖于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久远的火种,因此,教育的和谐发展自然就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的和谐发展又是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石。然而,当前影响义务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差距的存在及其不断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Mantel相关分析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法,对我国1995-2008年间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近年来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急剧扩大,而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则经历了先急剧扩大后大幅缩小的过程;(2)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与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缩小教育投入差距有助于阻止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3)财政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各地居民收入的提高;(4)各地在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投入上不均等,是造成我国当前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最后,从教育投入实践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是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但当前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建立模型对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各州市之间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是目前云南省投入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机制"已于2006年春季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我们特以已实施"新机制"的甘肃某市的A、B两县为例,对"新机制"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所引数据来自两县的统计公报和2006年甘肃年鉴。 相似文献
1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挤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需要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各地主要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本文对109个农业县(市)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教育经费和县级财政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县级财政获得上级转移支付大幅增加的同时,教育经费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反而下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出现“挤出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造成这种“挤出效应”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并没有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激励,造成了地方政府不完全执行政策,从而出现了“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两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两基”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必会对“两基”在各地区间的推进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把握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才能制定出既有利于全局发展,又有利于各地区相互协调、促进的政策,尽快缩小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新机制"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选择西部地区6省18个县的部分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就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新机制”的实施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具体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付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5-133
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的来源包括教育经费支出和地区间产品、服务的价格差异两个方面。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讨论中,如果直接比较各地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将失去真实性。在义务教育阶段,人员投入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城镇地区义务教育人员经费生均支出进行调整,获得真实人员投入情况,并对其差异进行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出现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较为精确的调整方法。基于大样本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借鉴国外可比工资指数法构建模型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经费价格调整指数变异性大,因此对人员经费支出进行价格调整是必要的;各省份城镇地区间义务教育人员投入真实差距小于义务教育人员经费支出的差距;各省份城镇地区间生均义务教育人员真实投入的差距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学龄儿童仍然获得更少的义务教育人员投入,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