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⑤浩然正气。我们抒发感情,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闺房儿女之情,更不是剥削阶级贪得无厌、醉生梦死之情,而是关心人民事业和命运之情。有了这种胸怀,感情豪壮奔放,施之于文耄,才能激励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拚搏。陆游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霓虹”。革命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抒发感情的依归。——“风清而不杂”。文章应该清新,格调要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 ①贵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深情而自然的话语写人叙事,而不是用大话、空话、假话填塞人。请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新闻文风,有必要弄清“文风”一词的含义。文风之说,自古有之。《文心雕龙·宗经》篇提出“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其笔力所指,正是文风的基本要义。文风问题一直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存在,在  相似文献   

3.
高素质的现代新闻工作者要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而学点古代文法很有必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六义”,即六条写作的要求:一是“情深而不诡”,即感情深挚而不虚假:二是“风清而不杂”,即思想健康而不混乱;三是“事倍而不诞”,即事例真实而不荒诞;四是“义直而不回”,即意义正确而不含糊;五是“体约而不芜”,即风格简练而不芜杂;六是“文丽而不淫”。即吏辞优美而不矫饰。这六条写作标准,既包括了对内容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形式的要求.在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杂家”向有两种涵义,一为编辑,二为杂文家,二者皆以“杂”字为其特色。而现在报界同仁爱弄杂文者亦颇多,于是“杂”上加“杂”,愈加其杂矣。“杂”字,很难说其有什么不好。杂咕隆咚,包容百家,每门兼擅,行行皆通,这自是一种大风光、大手笔;然而,凡人生也有涯、学也有涯,真正的“兼擅”、“皆通”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要做到自  相似文献   

5.
关于“知堂书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起“书话”来,知堂老人无疑是要算第一的。其识见与情趣皆极深厚,文章之纯朴自然,更是不用说的。他从容地读、也从容地写。他所涉及的范围极广、极杂,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如果细细地寻找脉络的话,那就是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他对他的学生有如下的开示: “……请多看书,小说、曲、诗词、文,各种: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不能磨练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自然,这不要成为乱读,须得有人给他做指导顾问,其次要别方面的学问知识比例地增进,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隐士的心态     
乐观掩盖着悲凉 研究人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研究隐士自然要研究隐士的内心世界。 隐士给人的印象是潇洒、清高、放达、乐观,仿佛他们事事如意,一直处在人生的最佳状态中。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境况各异,看起来都是乐天派。他们喜欢说自己乐,别人也喜欢说他们乐。颜回居陋巷,家里很穷,可他一直乐观。孔子这样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亚圣,境况那么不好,尚且不改其乐,隐士怎么能不乐呢?沈周有点穷,又有点老,但他很快活。他的《六旬自咏》写道:“自是天地快活民,太平生长六经旬。不忧天下无今日,但愿朝廷用好人。有书万卷贫富贵,仗三杯酒老精神。山花笑我头俱白,白头簪花也当春。”穷老算得什么,读书饮酒,白头簪花,照样活得开心,活得精神。 条件不好乐,条件好自然更乐。吕南公说:“吾韝有禽,吾樽有酒,吾丝竹有音,吾架有书,吾壁有琴,吾局有棋,吾园有花木,吾池有鱼。可系,可醉,可听,可  相似文献   

7.
编和撰老一辈的编辑,众口一词:干编辑这一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当“杂家”,要“杂中有专”,“专中有杂”。一些老前辈,同时还举出邹韬奋、徐铸成、王利器、何满子、周振甫、赵超构(林放)等人为例,并加以说明之、阐释之。对于此,笔者常有所感,亦常有所思。一个干编辑工作的人,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仅凭着自己居于作品的“裁判员”和“评论家”的地位,就轻易地去肯定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领域也越来越广阔,如果没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靠“单打一”写稿,是无法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通讯员要提高用稿率,有必要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从中确立中心兴趣,即“杂”与“专”这两者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只“专”不“杂”,兴趣不广泛,知汉面不广,底子不厚实,想“专”也无法深入,如果只“杂”不“专”,样样平分秋色,到头来时间耗去了,却是一无所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  相似文献   

9.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10.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一 杂文姓“杂”而性“辣”。杂文的特点在于“杂”,不仅意味着题材的杂,而且笔法形式也杂。有杂,才有异彩纷呈;有杂,才有不同的格调;有杂,才有一片生机;有杂,才有无穷的创造和这种变化万千的美好世界。所以杂文是文学,属于“美文”中的一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特地提出过,“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无愧于厕身作家之林的杂文大家,可谓“岐王宅里寻常见”。但是“杂文不辣,味同嚼蜡”,辣体现其功能和性格。因此有位知名的杂文名家认为“杂文是四川菜”。为什么?恐怕是由于杂文带刺者居多罢。讽刺总有辣味,这是我国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1.
书与我     
我是一个不用功的人。“不用功”自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不过,我不愿因为它不光荣.就向不知底蕴的人假装用功与渊博。但是,如果说.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却又与事实不符。我很喜欢读书。“读书”和“用功”可能是两回事。用功的人不一定“喜欢”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也许不一定是用功。这分别大概就在于前者全凭感情.而后者却要靠理智。凭感情读书的人.全靠自己的好恶去选择.因此,他所读的书,范围就比较狭小。尽管也许在这狭小的范围之内.他有精与深的可能.但他只能“渊”而不能“博”。  相似文献   

12.
杂——编辑的职业优势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编辑工作,早先是不是包括在这个“常言道”里,笔者缺乏考证。不过它也是一行——以他人作品为其劳动对象的一行,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既是一行,自然也应有本行的“状元”。那么,“编辑状元”,以何见长?它比起其他行业来,应该有哪些职业上的优势?概之以一字破底,曰“杂”。  相似文献   

13.
史料辨析     
有几个问题,各家说法不一,给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历史带来了困难,本文对此从史料角度略作辨析:一、今天真有“开元杂报”吗?论述这个问题时,人们经常要引用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说什么:“湖北江陵有个杨姓,家中藏有七张开元杂报,页十三行,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界线拦,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印漫漶,不甚可辨”。对于这段引文,姚福申同志在《有关邸报几个问题的探  相似文献   

14.
苏鹏  韩文娟 《兰台世界》2007,(5S):69-70
道家作为一个学派,通常老庄并称,正如儒家之有孔孟。但庄子对老子不仅有承传而且有明显的变异。故司马迁谓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庄子·天下》则言与老聃不同道。因为,老子法“自然”而倡“无为”,却又把“无为”解释作“无为而无不为”,且多言权谋、政治,这后来被黄老学派吸收发展成“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承袭老子的自然主义,而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修正为纯粹的“无为”,并设计出“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固应上溯老子,却应以庄子为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作为报刊常用文体之一的通讯,其作者也是这样: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通讯要严格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它所选择的人物、事件、以至细节都要真实,不允许虚构夸张,也不允许移花接木。文艺作品可以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可能性,采用虚构、嫁接、集中的方法。通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种因素——与被表现对象的程度、性质、数量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则必须来自客观事实,丝毫不能凭借主观想象随意杜撰。然而,通讯的作者又可以成为自然的主宰,因为通讯的选材、定  相似文献   

16.
“客里空”与作者“客里空”稿件的出现,责任首先在作者——记者、通讯员、自由撰稿人。这里有认识问题(某些编辑也有这种认识问题):不了解新闻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新闻不仅要讲求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所叙述的每一情节都是真实的,不允许搞合理想象、虚构夸张。鲁迅1933年12月在《书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后者须实有其事,而(文艺)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鲁迅还说,文艺作品中写人物,可以“杂取种种人”。(《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  相似文献   

17.
袁明 《新闻前哨》2007,(1):65-65
杂志是“杂”一些好,还是“专”一些好?我认为,既然是杂志,那就是要杂,杂志要有杂的特色。杂志要杂,但不是无章,而是杂中有理,杂中有序,所以要有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通告”与“通报”是行文中常用的两个文种。“告”和“报”都有让人知晓某些事项的意思,《秘书之友》1986年第4期上曾刊登了这样两篇文章:《该用“通告”还是“通报”》;《“通告”与“通报”同类不同用》,文章虽是几年前所写,而这种疑问至今未能见到满意的解答。要区分这两个文种,自然要以法规为准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对人民群众或者机关团体公布应当遵守或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有“三要”: 一要事实清楚,二要观点清楚,三要文字清楚。写文章有“三怕”: 一怕不新鲜,老生常谈惹人嫌;二怕平又淡,索然无味催人眠;三怕不精炼,拖泥带水垒罗汉。写文章要有“三味”: 一要有“色”,写文章先要学习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这就要象画家那样斟酌笔墨的浓淡,构图的疏密和色彩的运用。二要有“声”,听觉的功能是神奇的,可以弥补视觉功能不足,可以表现一种更复杂更细腻的感情。三要有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