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与不变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问题,变和不变这个问题就是指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甚至包括整个社会究竟有没有发生一系列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实际上,中国社会变的方面和不变的方面是并存的,一个社会不能够说它完全是变化的,变也是相对的变,不变之中它也有变。1840到1919年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变过程中重要的一个时期,分析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的变与不变都有很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转型,乡村社会的生活基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忌讳的出场频率和作用效果已发生转变,但熟悉社会仍然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最大基础。需要重新认识乡村忌讳在乡村生活中的三个面相,挖掘其在安全教育、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治理功能,探寻乡土与现代、制度与文化交织互促下的乡村社会秩序力量,让"记忆"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中被记住。  相似文献   

4.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好有坏,而人际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和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在走向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一种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又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历史发展阶段,它的核心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社会生活范型。新的社会生活范型稳固确立的基本标志是新的交往关系,生活、存在、交往方式的制度化。在这种制度化过程中,原有的生活、存在、交往方式向另一种生活、存在、交往方式的跃进,这个过程被称为是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而社会转型期与社会变革具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因此必然导致社会失范,即社会规范不力、彼此矛盾或规范缺失真空时,在个人与社会中出现的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6.
世界第一村     
2008年8月,来自全世界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的16800名男女住在一个村子里。他们有着不同肤色,他们操着不同语言,他们过着各自的风俗生活……这个神奇的村子就是北京奥运村。届时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村。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对于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的完成与否与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前高校教育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转型期的审美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正处于世纪转换的交汇点上。市场经济的人潮冲击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我们的文化也正进入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变化,而且是深刻的变化;转型意味着徬徨,一种前进中的徬徨;转型也意味着混乱,但往往是有价值的混乱;转型更预示着发展,一种带有痛苦的发展,如火中凤凰的涅(般木)。于是,这个时代因为这种转型而极富魅力。 伴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审美文化无疑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以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审美社会心理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所谓审美社会心理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审美倾向性及心理定向.它直接支配着社会或群体的审美活动,直接影响着审美文化的运行与发展。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个"脱域化"的过程,人们打破了地域界限而流动了起来,走出了熟人社会而进入陌生人社会。但是,工业社会在地域边界消失的地方确立起了领域界限,整个社会分化成许许多多不同的领域,其中,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是三个最为基本的领域,社会治理也是建立在领域分化的基础之上。不过,从西方理论来看,学者们仅仅看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差别,却忽视了日常生活领域,因而,社会治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而是处处都表现出了矛盾和冲突。20世纪的一些思想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希望提出新的方案,比如,哈贝马斯就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抽象出了一个"生活世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完善社会治理的方案,但都不成功。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建立在领域分化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丧失合理性,一种领域融合的趋势正在呼唤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进一步印证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重大贡献与意义。在这里我们所要分析的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社会生产发展的形式之一就是社会变革,也就是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存在的方式及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社会形态转变的动力之一。当然,仅仅从这一个方面来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形态转变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所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的就是科学技术本身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是人们在一定利益基础上形成的交往关系,是需要进行管理的。人类的管理除了强制性手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等非强制性手段。伦理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道德榜样来引导和规约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关系,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作为管理社会的特殊方式,它具有导向性、非强制性、移情性、渐进性和组织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病症。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的根本办法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二是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三是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应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13.
传播文化塑造社会,也被社会所塑造。促成传播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口增加、社会流动提高和公共事务经纬万端。传播文化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面临着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智能不足、价值观念差异、社会关系失调等方面的挑战,而且社会文化背景与所遇问题也不同,因而必须针对所处社会的特征设计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承载和容纳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以来都受到重视。21世纪初,中国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获得上下普遍认同。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其和谐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并进而决定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尤其是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并不乐观。构建非公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及劳动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跨化交际中,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施使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运行。本对英语委婉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事务、教育、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商业广告以及人体生理现象等方面所涉及的对策和范围做了一些探讨,并就某些英语委婉语与汉语进行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6.
For two decades, Basil Bernstein has been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literature on language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is presented/or casting Bernstein's work at a level of abstraction appropriate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matrix, primary social experience, and role and situation repertoires are central to this framework, it is argued that analysis of four role constellations and four aspects important to social role formation are a good basis from which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any person's range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ies. Research strategies for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责任感是他情感体系中的一种根本情绪。这种责任感表现在家庭、社会、教育、创作等几个方面。同时,责任感的产生也是伴随时间积累而不断萌发和深化的,求学生活的影响、越地文化的哺育、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外典籍的熏陶都共同作用于鲁迅责任感的产生过程。鲁迅的责任感对于他个人的生命历程、社会发展和民众思想都有重大的意义,这种责任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也成就了伟大的时代和拯救了危机的民族,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占有的地位及其规定的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是心理素质的深层结构.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来源于学校的教师角色教育.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一是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教育思想,靠学校全面教化作用和价值引导,二是靠学生自己的积极内化和自我构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有当教师和当好教师的意向,才能将社会期望转化为个人的需要,提前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一词风行于目前社会,既有形容新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也有形容基于互联网而架构的计算机“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还有形容公司机构之间的组织合作方式的“网络”以及社会学中早已存在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社会网络”理论.然而,涉及网络技术对现实社会关系影响的论述却还是少数,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三方面梳理关于“网络”的概念,尝试找出各种“网络”话语中的共同点,最后结合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描述“网络”为人们带来的变化及新传播技术在全球传播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orists argue that one's personal view of communication affects the actual communicative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ve, growth‐promoting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when the model that persons bring to the cross‐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is transactional, and discusses implications of the transactional model for trainers and educators in gerontology.

With the rising number of older persons in American society, the question for persons working on a consistent basis with the elderly (kin, social service provider, etc.) of how to relate most effectively on an interpersonal basis with an older person is an issue of great import.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the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ith older persons is the answer to most effectively dealing with factors affecting communication cross‐generationally and suggest that educators adopt this perspective. Factors that the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 addresses directly include negative stereotypes and fears of aging, crises encountered as the person ages, shifts during the later life cycle in exposur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ability to negotiat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