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母必读》2012,(12):18-18
心理虐待已经成为最为普遍发生的儿童虐待形式。美国McMaster大学教授HarrietMacMillan认为心理虐待至少包括对儿童刻意地贬低、诽谤、压榨、忽视等行为,比如母亲一整天把婴儿扔到小床上不予理会。这些极端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感、无价值感或认为自己不被父母疼爱。当然,母亲因为连续8次反复要求孩子穿上鞋子而提高训斥的嗓门,并不属于心理虐待。但如果整天;中孩子吼叫,并在言谈中透露自己对孩子是多么失望痛恨以至于后悔生下他,则会对孩子构成潜在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2.
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普遍重视子女的发展与教育 ,在开展游戏方面有以下利弊 :首先 ,父母愿意抽时间陪子女玩 ,但不会玩。面对自己年幼的孩子 ,当今的父母大都不吝于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他玩 ,但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多 ,不知道孩子在玩耍时的某些特殊的要求 ,不懂得孩子游戏的特点 ,只好凭自己的意愿来教或引导孩子游戏。刚开始孩子也许还喜欢 ,时间一长就不愿意跟父母玩了 ,令不少父母有“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其次 ,父母愿意投资给子女买玩具 ,但不会买。据调查表明 ,家长在子女身上的投资主要在上兴趣班、买图书和玩具上。在商店的玩具…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8,(4):32
儿童教育和精神保健专家认为,孩子精神上受虐待比遭到父母痛打心灵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损失更大。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极易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和焦虑等,难以适应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精神虐待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4.
儿童教育和精神保健专家认为,缺乏父母关心抚爱的孩子,比起那些遭到父母痛打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相似文献   

5.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耍是儿童的工作,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呢?可是,在怎样指导孩子玩的问题上,不同的父母却有不同的作法。有的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怕别人欺负自己的孩子,因此,不愿意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一起玩;有的父母纵容孩子跟别的小孩子打架,没几天,小伙伴都躲远了;还有的父母工作忙,有小孩来家玩,嫌他们吵闹影响休息,等等。在对待孩子玩耍的态度上,怎样才算正确呢? 应该热情鼓励他们跟邻居的小朋友、小伙伴玩。长大了,要鼓励他们跟同学玩。  相似文献   

6.
吃饭和睡觉,对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两件事情。所以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而发脾气。为什么父母可以容忍孩子在墙壁上尽情作画?是因为父母觉得墙壁画脏了,大不了重新粉刷一下,孩子的创意和宣泄情绪比粉刷墙壁重要一千倍。为什么父母可以允许孩子随意玩沙子、泥土?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玩沙子,衣服脏了可以重新换一套,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比换一套衣服重要一千倍。为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穿上雨鞋在大雨过后踩水塘?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踩水塘,裤子湿了可以换洗,孩子灿烂的笑  相似文献   

7.
游戏游戏是孩子的工作游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幼儿期,孩子通过游戏运用感知进行活动、想像、动手制作东西。如果减少孩子们一起游戏的机会,将会使孩子从奔来跑去的户外游戏转向在家里一个人游戏的现象变得突出。近年出现了一些喜欢看电视而不爱玩玩具,喜欢粘着妈妈而不会和其他孩子玩、在户外不知道怎么玩的孩子。应该认识到,游戏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  相似文献   

8.
孙黎明 《辽宁教育》2012,(3X):80-80
<正>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省吃俭用为孩子买的玩具,不到几天,就被他拆得七零八碎。父母常会对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极力制止,轻则责备,重则打骂,最后还要发出"威胁性"的警告:"如果再拆玩具,就再也不给你买了!"在我看来,拆玩具正是聪明孩子玩玩具的表现。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并不满足表面的摆弄、按规范操作,他们  相似文献   

9.
刘雪 《山东教育》2020,(12):56-56
俗话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挫折,其实是好事。如果因为怕孩子吃苦而拒绝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实质上剥夺了孩子发展自我能力、养成良好品格的机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吃苦精神,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加强孩子的"吃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最佳场所。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过程,也是分享家庭价值观和家庭理念的最佳时机。父母双方具有同等的责任。双方要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责任,并在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上协调一致。提前做好回答孩子各种性问题的准备。父母应该尽早了解孩子的性发展特点和他们可能提出的性问题,不要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揣摩孩子的性动机和性行为。对孩子任何有关性的提问,父母都应该有所回应。如果父母总是回答孩子  相似文献   

11.
杨琪东 《山东教育》2005,(15):64-64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可孩子给父母的爱却很少。然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不明智的爱!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挨打,家庭"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言语暴力"是一种心灵虐待.它有三种常见形式:父母不愿意搭理孩子,漠视孩子的存在;父母批评过度,对孩子全盘否定;家长威胁恐吓孩子.亲子沟通调查显示,遭受家庭"言语暴力"的学生不光是"差生",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常常遭受到家庭"言语暴力"的侵害.  相似文献   

13.
光翟 《家庭教育》2000,(5):42-42
如果说,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那么孩子的成长需要什么呢?需要知识,需要营养,也需要玩。玩是孩子的一种权益,如同每个孩子都有生存的权益、受教育的权益一样。如果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益,他的生活就失去了童趣,他的人格就受到了伤害。然而父母却常常把孩子的玩与学习对立起来,认为玩会影响学习,玩物必然丧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被剥夺了自由玩耍的权利,父母处处的保护,给孩子的玩闹带来不少误区。玩是孩子的天性。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周围的孩子却越来越不会玩了——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实际上,玩在孩子发育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创造性、主动性、观察能力、心理情感等就是在这样玩中发展起来的。你的孩子玩了吗?在如何玩呢?请看一看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关于玩的10大误区。  相似文献   

15.
我们成人所说的休闲,在孩子眼里,其实就是玩。所谓学会休闲,从本质上讲就是让孩子如何玩好。玩,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爱玩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让他们玩,从维护儿童权益这个角度看,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因此让孩子们玩好,在玩中把自身的才能挖掘出来,把创造精神充分调动起来,让孩子拥有一个明朗、快乐向上的童年,是父母们重要的责任之一。 本刊组织专家编写的“小学生能力培养丛书”,可以说为孩子们的休闲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其中多姿多彩的生活相信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许多思路。我们为此编辑…  相似文献   

16.
不会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科技日报》报道,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总是认为"孩子一玩心就野了",所以就不让孩子随便玩。但有关专家指出,玩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因此,父母应帮孩子安排好游戏时间,和孩子一起制订玩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母亲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精心照管,使孩子明白妈妈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对妈妈产生信任感,对周围世界产生安全感,这样孩子才有敢于探索环境的勇气。如果孩子一早因父母离婚、亲人死亡,或其他原因而得不到父母的照料,建立不起情感依恋关系,对环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会变得胆小怕事、呆板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不合群和好哭。勒内·施布茨根据他的实验研究结果指出,母爱的剥夺一方面是情感剥夺,同时也是感觉剥夺。有个四岁的孩子,晚上睡觉时必须搂住一条毛巾,否则便哭闹不安,不能入睡。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相似文献   

18.
汤萸 《早期教育》2007,(6):8-28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幼儿任性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宽容娇纵,为孩子的任性提供了客观外部环境。有的父母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对孩子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要求。有的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大多是给孩子的祖辈照看,这种隔代的爱更加深厚,使得孩子容易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其二,  相似文献   

19.
孩子应当十全十美,这种不切实际的企盼是招致父母严词攻击子女的又一常见导火索。许多在言辞上虐待子女的父母本身就是很成功的人,但是十分常见的是,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家庭变成了事业压力的发泄场所。(酗酒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然后又用孩子的失败作为酗酒的理由。)追求完美的家长们似乎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之中,即如果能让孩子十全十美,他们的家庭也就十全十美了。他们把追求安定生活的重担放到孩子身上,这样便可以回避他们作为父母无法提供这种生活的事实。孩子失败了,就成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这时,孩子又得承受他们的责难。  相似文献   

20.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4,(6):49-49
@中国教育研究:#教育分享#[妈妈的专制让孩子丧失自我]专制型的父母会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活。专制型的父母不仅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