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课文《麻雀》中,作者在描写老麻雀勇敢保护小麻雀时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在此句中,作者将老麻雀比喻成“一块石头”,目的是为了说明老麻雀从树上扑下来时的落地之快,体现出它的果断和勇敢。,我们反复斟酌了这句话,又结合全文进行了分析,认为这里用“石头”来比喻老麻雀,有些欠妥,理由是:第一,老麻雀是有血有肉而又极具生命力的一个强者的象征,虽外表看上去是那样的弱小和无奈,而内心却充满着英勇和顽强。而“石头”则是一个呆板的、沉默的,而又看不出任何生命和活力的物体,更无…  相似文献   

2.
《麻雀》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朗读指导方式:  相似文献   

3.
《麻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麻雀》第4自然段时,首先,我要求学生划出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用心体会。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扑”“像一块石头似的”“扎煞”“尖叫”体会出老麻雀爱子心切、救子心切、毫不犹豫、落地有声、非常勇敢、顽强如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想对老麻雀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4.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故事。文中有些语句抒发了作者对老麻雀勇敢精神的赞赏敬佩的感情。但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敢精神,对此,学生在理解上颇有困难。我针对这个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理解作者是怎样写老麻雀的勇敢精神的。首先,我抓住“像石头似的”这一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老麻雀下落时的快速和突然,体会老麻雀的坚决和急切的心情。再是指导学生品析“呆立着不动”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画出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作,从“蓬起、尖叫”这两个词体会老麻雀明知无望而又拼力一搏的心情。尽管它身体发抖,声音嘶哑,但它仍呆立  相似文献   

5.
一、鼓励质疑,启发思维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创新”的开端,也是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   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迫切希望求得解决。教者在课内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说“我”推测到猎狗发现了猎物 ?文章写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为什么又说它像一块石头落在猎狗面前 ?小麻雀从梧桐树上摔下来,难道不会摔死吗 ?要是小麻雀摔死了,老麻雀还会来救它吗 ?在学习课文时,又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6.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麻雀》一文,我读了之后,深深地被老麻雀那种奋不顾身保护幼儿的壮举所感动。地上,一条大猎狗逼近小麻雀,张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小麻雀将要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老麻雀突然“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尖叫着,”它准备与猎狗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猎狗慢慢地向后退。舍己救幼儿,老麻雀哪来的勇气呢?我认为它的勇气来自母爱。由麻雀的母爱,我联想到人类的母爱,我觉得人类的母爱更感人肺腑。凌晨做饭,寒夜缝衣,雨天送伞……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哪一位母亲不是受尽苦累,费尽心血呢?孩子生病,…  相似文献   

7.
黄老师让学生读“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发现了,跑过去,突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的句子,然后谈想法。“当它的孩子出现了麻烦,‘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它的第一反应。”一个学生如是说。黄老师一听,这和备课时的标准答案(说明老麻雀勇敢)相去甚远,但她很快镇静下来,立马作出“第一反应”:“你能让我和同学们更明白你所说的‘第一反应’吗?”“我可以举个事例吗?”“当然可以。”“昨天,我把试卷拿回家让爸爸签字,爸爸一看68分,第一反应就是给我屁股上贴了个‘大烧饼’!”学生诙谐地说:“第一反应不就是当时…  相似文献   

8.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6,(1):84-84,83
黄老师让学生读“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发现了,跑过去,突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的句子,然后谈想法。  相似文献   

9.
《麻雀》一课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观察、体会,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写得有条理,只有观察得仔细,才能写得具体生动。通过下面板书引导,着重让学生理解课文是如何从动作、神态、声音等方面去刻画老麻雀的“勇敢”,小麻雀的“弱小”,体会老麻雀“奋不顾身”的原因——伟大的母爱。  相似文献   

10.
《麻雀》(第六册)一课通过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行为,赞颂了母爱的伟大。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课文中“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一句中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学生难于理解。对这一难点如何处理? 一、从老麻雀的行动,理解母爱力量的强大。可从老麻雀拯救小麻雀的一连串突发性动作,设计提问:①老麻雀怎么会“突然”从一棵树上飞下来?为什么要写它“象一块石似的”落在猎狗而  相似文献   

11.
《麻雀》(第六册)是一篇讲读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救护小麻雀的故事,赞扬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文章短小,文笔简练,但题旨“一种强大的力量”却很耐人寻味。如何引导学生透其章句,究其义蕴呢?  相似文献   

12.
爱的回响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描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画面:凶悍的猎狗逼近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不顾安危,飞身而下,企图拯救自己的幼儿。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老麻雀与猎狗对峙过程中的恐惧、绝望而英勇、果断的心理之后,我问学生:“面对强悍的敌手,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会叫什么呢?”“唰、唰、唰”,教室里顿时竖起了十几只手臂。每只手臂旁都是像山茶花一样红润的面庞。“你这只死狗,快给我滚开!不许你碰我的孩子!要不然,我和你拼了!”体壮如牛,平日里喜欢捣蛋的董镇宏用手一指前方,…  相似文献   

13.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赞颂了伟大的亲子之情。教学本文,引导学生体验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伟大的亲子之情,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可作如下设计:一、抓住老麻雀的复杂心情,感悟“强大的力量”内涵本课的重点集中在课文的第4、5自然段。教学时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采用“直奔重点,探究感悟”的方法,抓住这两段的重点词句,引领学生体验老麻雀勇敢而又胆怯的复杂心情。1.再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的描写扣人心弦,惊心动魄。引导学生直奔4、5自然段。2.仔细…  相似文献   

14.
黄老师让学生读“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猎狗发现了,跑过去,突然,老麻雀像石头一样从树上掉下来……“的句子,然后谈想法.……  相似文献   

15.
专家举荐《麻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虽然文字浅显,内容简单,但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伟大的母爱”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如何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经历“老麻雀舍身救子”的心理历程,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母爱的伟大,领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呢?蒋老师遵循“以学定教,循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认知起点,巧妙抓住随机的、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围绕学生谈到的“奋不顾身”一词,引导学生紧扣“像石头一样  相似文献   

16.
爱的回响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描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画面:凶悍的猎狗逼近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不顾安危,飞身而下,企图拯救自己的幼儿。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老麻雀与猎狗对峙过程中的恐惧、绝望而又英勇、果断的心理之后,我问学生:“面对强悍的对手,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会叫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湖北教育》2005,(7):48-51
《麻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文章虽然文字浅显,内容简单,但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伟大的母爱”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如何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经历“老麻雀舍身救子”的心理历程,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母爱的伟大,领悟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呢?蒋老师遵循“以学定教,循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认知起点,巧妙抓住随机的、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围绕学生谈到的“奋不顾身”一词,引导学生紧扣“像石头一样落”“扎煞起全身的羽毛,  相似文献   

18.
有一堂语文课,如果不是一个随机的插曲———我灵机一动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论,或许还不会引起我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的思索。那一次公开课,我选择了《麻雀》一课,那是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作家以精妙的笔触、强烈的对比展示了爱的强大力量,爱的博大胸怀,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如何让学生体悟老麻雀面对强敌威胁,勇救小麻雀而不顾一切舍命搏斗的精神,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复习导入,让学生再次感受小麻雀的可怜和无助;学生通过贴画、朗读、评议、表演等方式体会猎狗的凶残和狡猾;通过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的《麻雀》是俄罗斯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优秀散。笔在具体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接触过不少相关资料,觉得至少有以下三点尚须辨识:一是“蓬起”和“扎煞”。课写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检索以前版本,其中的“扎煞”原为“蓬起”,为什么要作由熟趋生的更改呢?  相似文献   

20.
一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节外生枝引发的一场争论,引起我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的思考。教学《麻雀》一课,为了让学生体悟老麻雀为救小麻雀面对强敌舍命搏斗的精神,体会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我让学生通过贴画、朗读、评议、表演等方式体会猎狗的凶残和狡猾;通过角色转换,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