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十年来,学者们力图凭借微小的牙齿和骨块推测哺乳动物的古老历史,并且虽然缺乏化石记录,古生物学家还是拼凑了一个似乎有理的说明。诸如鸭嘴兽这类产卵单孔类动物起源于南方,它构成了哺乳动物系统树的一个主要分支;而另一个分支的根则在北半球,它包括有袋动物和我们人类自己这种有胎盘哺乳动物。在这种解释中,有胎盘哺乳动物起源于亚洲,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766-766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年代为1.6亿年前的6件相当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命名了神兽、仙兽两个新属的三个新种,分别是Shenshoulu(i陆氏神兽),Xianshoulinglong(玲珑仙兽)和Xianshousongae(宋氏仙兽)。这些属种,都属于已经绝灭的"贼兽目",一个特别的、迄今为止所知甚少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新命名的神、仙兽都是  相似文献   

3.
季强 《百科知识》2002,(6):14-1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学家和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最近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市中生代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个化石的地质年代非常久远。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最新发现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的化石是世界上已知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这个新的哺乳动物被命名为攀援始祖兽(Eomaia scansoria);Eo-(希腊文:原始古老);-maia  相似文献   

4.
按照化石的形态,人类进化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前两个阶段的化石在中国迄今还没有发现,中国只有直立人和智人的化石。 我国的直立人化石地点已经发现了十几处,最早的是在云南元谋,只发现了两颗门牙。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埋藏化石的地层的距今年代,大约170万年,近年用另一种叫做  相似文献   

5.
科苑集粹     
中生代哺乳动物居然吃恐龙!日前,中科院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两具爬兽化石。在其中一具的胃中,科学家们找到了尚未消化的鹦鹉嘴龙骨骼,这表明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更可以把恐龙当成“盘中餐”。在这两具化石发现之前,专家根本无法想象。此次新发现的化石,  相似文献   

6.
对被子植物起源研究中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讨论。(1)由于被子植物存在着一组共同的性状,它们不可能是从不同祖先起源的,而是有着共同的祖先。被子植物是一个单源起源的类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是依据包括形态学(广义)、分子系统学、古植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综合性状建立的,只能表示出现存类群的亲缘关系并且追溯到它们最近的祖先。人们现在还不可能建立一个包括全部已绝灭的类群和现代生存类群的谱系发生系统。因此,现存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只能看作是“亲缘”系统。(2)分析了用于推测被子植物起源时间的分子、化石和地理分布证据。我们认为,要确定被子植物起源时间,植物化石是一类重要证据,但化石只能说是植物本身可保存部分和当时当地所提供的化石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不可能就是植物类群或种的起源时间。人们还必须考虑到化石本身的演化历史。应用分子钟也是一种手段,但误差比较大。如果我们除了利用上述两种资料之外,根据植物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把植物的演化同地球的历史和板块运动联系起来,以推断它们起源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其可信度。通过对56个种子植物不同演化水平的重要科属地理分布的研究结果,我们曾提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可能要追溯到早侏罗世,甚至晚三叠世。(3)分析了基于分子证据所提出的被子植物基部类群——ANITA成员(包括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八角目Illiciales、早落瓣科Trimeniaceae、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的性质,讨论了ANITA成员在现代几个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中的系统位置的不同观点,评价了它们的形态学(广义)性状。指出ANITA的成员由于包含大量的祖征,是属于原始的类群。但由于它们的共有衍征很少,如花粉球形,说明它们在被子植物演化早期就分道扬镳了,沿着不同的传代线分化。因此ANITA是一个源于不同传代线的复合群。  相似文献   

7.
我国鸟类化石研究起步较晚,而中生代鸟类化石的研究仅开始于本世纪80年代。甘肃鸟(Gansus,Hou and Liu,1984)的发现和研究标志着这一研究领域的开端。自8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辽宁朝阳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和羽毛化石。另外,在内蒙古、河北的相近地层中又发现了更多的鸟类骨骼化石。并且,在山东、宁夏等地区也发现了中生代鸟类羽毛化石。  相似文献   

8.
科苑 《金秋科苑》2013,(11):46-46
在恐龙于2亿年前统治地球之时,一小撮夜行性的、与嗣鼯类似的原始哺乳动物却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一条生存策略,并最终走向了“大”脑的进化之路。两具与哺乳动物类似的远古爬行动物头骨化石表明,对于更为敏锐嗅觉的自然选择在早期哺乳动物中最早刺激了更大的脑的进化。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罗哲西指出:“哺乳动物并不是因为思考而得到了大的脑……得到它是因为一个更加紧迫和更基本的需要——我们的嗅觉是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南缘的渭河盆地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富含哺乳动物化石。本文在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前人已有的成果,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做了归纳总结。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时代由早到晚依次为:早更新世的后河动物群、公王岭动物群、阳郭动物群,中更新世的陈家窝动物群、锡水洞动物群、大荔人动物群,晚更新世的涝池河动物群以及全新世的半坡动物群。本文针对渭河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沈阳师范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波恩大学组成的课题组在我国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世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原始的带毛发哺乳动物——"哺乳形巨齿兽"化石。新发现的"巨齿兽"体长约30厘米,体重估计约250克。与以往哺乳动物化石不同,"巨齿兽"完整保存了90%以上的躯  相似文献   

11.
宁夏同心丁家二沟作为中国新近系古生物化石的一个重要产地,近年来引发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强烈关注,其出产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繁多,研究意义重大。化石区发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始新统寺口子组、渐新统清水营组、中新统彰恩堡组、中新统干河沟组。化石赋存地层主要是中新统彰恩堡组。产出的化石为以Alloptox gobiensi(戈壁跳兔)、Pliopithecus zhangxiang(占祥上猿)、Tongxinictis primordialis(原始同心鼬鬣狗)、Kubanochoerus lantianensis(蓝田库班猪)和Bunolistriodon intermedius(中间丘型利齿猪)等哺乳动物化石为主。  相似文献   

12.
生命如何起源?极端条件下的生命现象暗含着怎样的生命起源秘密?最小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样?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每一位生物学家。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肖伯夫教授在对澳大利亚西部岩石的研究中,发现了地球上最老的35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蓝藻细菌微生物体,这些“微化石”里面有非常细的丝状物,被认为是生命的证据。他的研究小组用电脑三维图像技术这种丝状物进行了复原,这一古老生命看上去很像一段薄铁片绕成的弹簧。弹簧是一种螺旋结构,这让人们联想到染色体和蛋白质,它们在生物体内大多是以螺旋结构存在或以此为基础构成最后的形态。根…  相似文献   

13.
辽宁西部发现的张和兽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件对齿兽类的骨架 ,属鼹兽科 ,时代为早白垩世 (约 1 .2 5亿年前 )。它具有非兽类哺乳动物的原始特征和兽类哺乳动物的进步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现生单孔类与其它现生哺乳动物———有袋类和有胎盘类之间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现生哺乳动物听觉功能的真正发育和直立运动姿态都是在比张和兽更进步的兽类哺乳动物中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科技信息     
科学家揭示蝙蝠飞行及免疫适应性相关机制中外科学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组学研究近日在《科学》上在线发表。科学家对两种不同类群的蝙蝠基因组比较分析,揭示了蝙蝠飞行及免疫系统的适应性相关机制,阐明不同蝙蝠类群的分子多样性机制,为蝙蝠及其它哺乳动物在生物学及进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07,(8):126
在河南省汝阳、栾川一带,地质工作者新发现了两个大型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并发现至少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恐龙。据介绍,在汝阳县三屯乡-刘店乡一带,共发现恐龙化石点30余处。经对其中5处化石残存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得到了两个新属种恐龙:汝阳黄河世龙和洛阳中原龙,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在栾川县的秋扒-潭头一带,地质工作者也发现有恐龙化石出露点20余处。在对栾川秋扒乡1号化石点发掘后,发现了小型驰龙类、窃蛋龙类、伤齿龙类等恐龙化石,还有巨型蜥蜴类和珍贵的早期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至少4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化石。经权威部门鉴定,目前可以确认,栾川一带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是我国晚白垩世晚期又一重要的、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6.
人类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灵长类动物与人类灵长类在分类学上称为灵长目。这个目是生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目,它包括原猴类、猴类、猿类和人类,如果用分类学方法细分的话,可以分得非常详细,计有18个科161属,其中已绝灭7个科99属,现生者有11科62属222个种。由于高度进化,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控制,反过来用自己的智慧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故称为智慧生物。因此在灵长类学研究中把灵长类区分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统称为非人灵长类。灵长类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现存种类统称为现生灵长类,古代已绝灭的种类称为古灵长类,又称化石灵长类。研究人类本身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谁敢吃恐龙?     
早期哺乳动物给人的印象是渺小如鼠类,偷生在恐龙的阴影之下,竭力避免被这些可怕的巨型蜥蜴撕碎吃光。但现在看来,被捕食者有时也会成为捕食者。新近发现的化石显示,在一个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个恐龙幼体——这是历史上还存在这种捕食关系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1993年3月,在南京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里,发现了一个猿人的头骨化石和一个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前不久,南京猿人的头骨在现代科技“帮助”下,成功地复原成人头,葫芦洞的秘密随之被解开了——  相似文献   

19.
封面故事:能够滑翔的远古哺乳动物一篇关于中国晚侏罗纪或早白垩纪一种滑翔哺乳动物的研究报告,是已知最早的关于一种哺乳动物试图腾空的研究报告。这种跟松鼠大小差不多的动物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寻常,被认为代表着一个迄今未知的哺乳动物目。该动物生活在距今大约1.30亿年前,有一组适合吃昆虫的利齿和一个用于滑翔的翼膜。该翼膜是以印痕的形式保存在化石中的,上面覆盖着致密的毛发,由伸长的翼骨和尾巴来支撑。该发现表  相似文献   

20.
葫芦洞揭秘     
1993年3月,在南京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发现了一个猿人的头骨化石和一个头盖骨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前不久,南京猿人的头骨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成功复原,葫芦洞的秘密随之被解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