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在现代汽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在不断提高,因此汽车线控技术在汽车关键系统和安全系统上的运用日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青睐,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结合线控技术的控系统结构和特点,对汽车线控油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汽车线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节能环保和安全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目标,电动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虽然速度略有不如,但却具有运行成本低、节能环保等优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与汽车污染间的矛盾,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但由于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给城市原本就不堪负重的交通环境造成了严重打击,再加之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致使交通事故频出,而汽车碰撞就是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防碰撞安全技术进行综述,希望对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促进电动汽车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汽车电子应用中的线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汽车线控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分析了汽车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后对线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TTP/C在汽车网络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汽车电子系统网络化进程的加快,CAN作为一种事件驱动型的网络,无法提供下一代线控系统应用所需的容错功能或带宽,因此又有许多新型网络被开发出来。如以TFP/C(Time Triggered Protocol,Class C)为代表的X-线控(X—by—wire)技术在车载网络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汽车“线控”系统对控制动作的实时性和系统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使用时间触发的协议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转向和制动等方面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针对两轮车辆(摩托车)线控离合器的控制系统,提出新颖的机电布局解决了控制问题。在未来汽车行业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目前,线控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车辆系统,它是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线控技术允许对驱动系统进行完全可调的控制,并且具有比有线控制更好的性能。在这项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机电布局,用于摩托车离合器系统的完整线控管理,并解决了相关的控制问题。将新系统与传统电液设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更容易控制,并提供更好的车辆性能。仿真车辆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以其节能减排的优势兼具纯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的特点,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其动力系统得到了全面的改进,节能效果不断获得提高,已实现了技术的稳定化和产品的市场化.可以预见,在世界各国环境立法日趋严厉以及石油日益短缺背景之下,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大,拥有极其光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蓄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当前的发展现状.由于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电动汽车,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电气化,推动传统汽车产业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法.本文最后总结了三种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5,(21)
现在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频发的交通事故使人们对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代汽车主动安全辅助系统出发,探究了汽车底盘主动安全技术、汽车主动安全驾驶系统和汽车智能约束系统,分析了机电液一体技术、电子传输技术、信息交互技术、自动智能化技术等在汽车上的应用,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日益成熟的同时,汽车技术又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随着雷达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在汽车安全驾驶、辅助驾驶、导航以及防盗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汽车将进入以Telematics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10.
刘光富  陈晓莉 《预测》2010,29(4):1-8
本文将环境因素纳入技术预见范畴,将其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提出绿色技术预见的概念,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探索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对象的绿色技术预见方法体系。应用情景分析法进行技术需求分析,得出55项待选技术,归为代用燃料汽车技术、电动汽车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共性技术、清洁柴油汽车技术等六大类。通过两轮大规模德尔菲调查,最终遴选出CVVT发动机技术、VVT-i发动机技术等12项关键技术,最后给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成宇 《百科知识》2005,(10X):15-15
随着地球上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汽车必然要经历升级换代的过程,出现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等新型动力的汽车。目前,全世界已经掀起了电动汽车的研发热潮。其实,电动汽车最大的技术难题在于高容量电池。目前,普通电动车充电一次的行驶里程和提供的动力性能非常有限,而且电池使用寿命普遍小于1年,这些限制使得电动汽车的普及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6,(19)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的应用,很大的提高了汽车的整体质量,本文具体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的应用,以ABS防抱死系统为例,具体介绍ABS防抱死系统的功用及工作原理。ABS具有防滑、防锁死的优点,是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安装在液压制动的汽车上,在汽车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动,ABS的安装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社会和人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产量不断增加,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ABS防抱死系统的应用,自动变速器系统的应用,转向系统的应用,发动机上的应用等。使汽车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汽车新型款式动力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的应用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煤炭能源日益消减,新兴能源迅速抬头,燃油汽车开始被更干净环保的电动汽车所取代。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日臻成熟,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陆海峰认为,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将会走进千家万户。助力电动汽车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时候的陆海峰就喜欢把家里机械类的产品拆拆卸卸,"就想看看它的构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主流,轮毂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象征着新能源汽车驱动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简要从轮毂电机驱动的技术进行概述,介绍轮毂电机的驱动形式以及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以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动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进行计量分析,将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显示,全球电动汽车专利技术高产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热点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牵引、混合驱动汽车、牵引用蓄电池、混合电能、混合动力汽车、引电机转速控制等技术领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面对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构建开放、智能、互动、高效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是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充电服务,构建良好的充电网络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技术对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行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深入剖析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运营与服务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涵盖充电汽车充电网络中合理性规划、服务能力、网络运行安全、网络运行经济效益等评价模型的综合评价系统框架;通过对充电网络关键环节开展指标考核,完善评价指标的分类,以运行合理性、服务高效性、安全稳定性、运行经济性为衡量指标构建充电网络运行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6,(12)
本次研究在分析汽车底盘控制技术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概述了线控汽车底盘控制技术相关方面。对那部分影响线控汽车发展的关健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全线控汽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分层式集成控制系统框架的构建,进一步完成框架内容的分析以及研究,在上述的基础上期望促使线控汽车研究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系列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CAN总线是汽车控制系统的标准总线,研究CAN总线通信技术在电动汽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通信的实时性、灵活性和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国家对汽车排放法规与油耗限值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内燃机在汽车上无法同时满足排放与油耗法规的要求。采用混合动力方案的电动车有效降低了纯电动汽车能耗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问题,让电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过度充放电,延长蓄电池的寿命,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因此成为当前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过渡阶段大力发展的方向。分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串联式结构、并联式结构、混联式结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电池技术、控制技术、发动机技术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节能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动汽车将成为一种主要形式的交通工具,它首先具有无污染,高能源效率以及驱动能源来源多样化等优点,迅速成为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电动汽车的再生制动技术,可以保证电动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条件,并把电动汽车制动时产生的机械能经过再生制动系统转化为电能,并把它贮存到储能单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