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三二年六月十九日,浙江省绍兴县商会收到京沪、沪杭甬铁路国难殉职员工追悼会筹备委员会的"快邮代电",其中写道:"查‘一·二八’暴日侵沪,京沪沿线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旅顺博物馆收藏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政要员信和300余通,其中湖北督军肖耀南致曹馄的信是比较珍贵的一通。日前它已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审定为一级文物。该信共用纸2张,便笺上方印有“湖北督军公署快邮代电”字样。行文共计11行204字。在两纸接缝处铃有“湖北督军之印”一方;件后尾部亦有相同内容的印里一方。信札全文曰:北京大总统钧鉴:顷据驻沪密探条报如下:一、旅沪鄂省党人,因教士被匪掳劫,外人对张镇守使颇有怨言,远之拟鼓动外交排去张使,以便赵杰旧部直趋老河口,以扰豫省。二、闻孙文夫人秘密来沪,携带行李甚移。…  相似文献   

3.
杨飞 《湖北档案》2008,(3):40-41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和平解放。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张经武将军奉命入藏.担任“钦差大臣”——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从1950年入藏到1965年9月调离西藏.张经武在西藏奋斗了十五个春秋.为党的统一战线和西藏的和平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经武在西藏十五年.其一言一行无不以和平为根本。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民族友好和睦,祖国大家庭才能和谐兴旺。正因为如此,张经武被誉为“西藏和平的使者”,为西藏人民永世怀念。  相似文献   

4.
1950年10月,昌都战役后西藏和平解放.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张经武将军奉命入藏.担任"钦差大臣"--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从1950年入藏到1965年9月调离西藏,张经武在西藏奋斗了十五个春秋,为党的统一战线和西藏的和平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经武在西藏十五年,其一言一行无不以和平为根本.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园.各民族友好和睦,祖国大家庭才能和谐兴旺.正因为如此,张经武被誉为"西藏和平的使者",为西藏人民永世怀念.  相似文献   

5.
《北京档案史料》2006,(4):138-138
北平市政府公鉴:酉删府工三字第131号代电敬悉,已转饬协助,请即照常开工为荷。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平一酉绦印。  相似文献   

6.
夏夏 《湖北档案》2010,(9):38-39
1938年9月,张经武受中共中央委派,赴山东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12月初的一天,中共山东省委在省委所在地沂水王庄召开妇女工作会议,从山东各抗日根据地来的妇女部长相聚一堂.张经武作为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北京档案史料》2007,(4):133-134
令北平市社会局 卅五年二月十二日崇三(35)字第七二号代电为查报本市工人及冬令救济暨善后设施情形请鉴核由。  相似文献   

8.
勉之  永亮 《档案时空》2007,(9):10-14
张经武(1906-1971),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驻  相似文献   

9.
《档案天地》2015,(4):5
近日,江西省新余市档案馆在整理抗战档案时发现了一封民国三十年(1941年)江西全省保安司令部发给新喻县政府的代电,代电的主要内容为"第三、第九战区赣省作战地境改为吴城镇(自此以北仍旧)、瑞洪(不含)、东乡、临川、南丰(不含)、广昌之线,上属第九战区",其后附有一份第三、第九战区赣省作战地境划分图。由此可见,抗战时期江西省属第三战区和第九战区的作战地域是主要的正面战场之一。新余市档案馆发现的这份档案不仅见证了江西的抗战史,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争取韩复榘抗日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给中央的报告(张经武致周恩来、叶剑英转毛泽东)昨晚晤韩主席,已将毛意传达韩主席。拿固×依中央意旨正加强巩固日东防御。  相似文献   

11.
《北京档案史料》2006,(4):134-134
据工程总队呈称:为第七分队前在平安里担任拆除豁口工作时,因驻军阻止工作,致一部工具被扣,迄今尚未发还,可否由钧局派员交涉发还应用。等情。查平安里杜顾问扣留工程队工具及阻挠修路曾呈报市府转函十一战区,商请准予筑路并发还工具有案。嗣奉府交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代电:准照原计划修筑平安里道路,扣留工具已饬嘱发还。职即持长官部代电一再前往与杜顾问接洽,渠意非修大墙后不准修路,并不发还工具,已呈报有案。准呈前情,经再派汪管理员前往交涉,杜顾问不予接见,仅使刘副官面告修完大墙再发还工具。现工程队需用工具甚急,杜顾问延不交出,拟再呈府转电十一战区长官部转饬杜顾问速予交出工具(铁镐十五把、铁锨五把、抬筐四个、手车一辆),以便应用。是否有当,谨请核示。  相似文献   

1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居延汉塞出土的邮书档案,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邮书的传递方式及管理方法。居延汉简,其内容除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边塞屯戍文书之外,还有与之相伴而存在的邮书档案,即汉简中常见到的“邮书课”。“邮书课”在今天被看作汉简中有关邮书传递记录文书的总称。因为当时的诏书、律令、公文的上报与下达、公文的平移(包括私人书信),都是要经过邮递来完成的。这些邮书档案得以形成与保留,是与汉代邮书制度的严格执行分不开的。因之,它也就成了研究汉代邮书(即邮政)制度的绝佳资料。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分类介…  相似文献   

13.
北伐时期湖南邮政工人运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兰台世界》2012,(22):35-36
北伐战争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向前发展,南方各省邮政工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收回邮权的运动。湖南邮工驱逐邮务长饶略,提出改善邮工待遇,组织工会,并促使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中国人施宗岳为邮务长。湖南邮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胜利,在邮电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积极酝酿成立工会中国近代邮政脱胎于海关,邮权尽被洋人所掌控。北伐前夕,邮政总办法国人铁士  相似文献   

14.
晚清民国邮旗的出现,是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邮旗既是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文化解读内涵。邮旗还是政治符号,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与民族主义意向。晚清民国时期的邮旗,其内涵由象形走向会意,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同义表达。按照历史的演进,先后出现了晚清时期的“五彩龙旗”邮旗、民国北京政府的“飞雁邮旗”、南京国民政府的“日戳邮旗”,邮徽也随之而产生。邮旗样式经历了由国旗代替、国旗与邮旗融合、邮旗独立的过程,邮政的发展进一步大众化、规范化,反映出时代变迁对邮旗样式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黄龙”“飞雁”“?”都是邮旗的可感载体,夹杂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把复杂的内涵形象化,体现出邮政本意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邮旗也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内容,其组成因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表达与文化认同,还具有特定的政治含义与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5.
张经武(1906-1971),又名张仁山,1906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酃县沔渡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的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此后历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西藏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16.
<正>《汉语大字典》"邮"字、《汉语大词典》"邮"字,均出"驿站"义项,所引书证皆为《孟子》孙奭疏:"邮,驿名。"这一用法明代已出现,袁翼《骈文笺注》"邮亭"云:"《孟子》孙奭疏:邮,驿名。"(续四库本,页425)而在《孟子》孙疏之前,罕见"邮,驿名"之训。而"邮,驿名"这个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检今本《孟子注疏》,其疏文作:"邮驿名云境土舍也又云官名督邮主诸县罚负。"(中华书  相似文献   

17.
"客邮"是指近代史上外国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邮局。中国最早的"客邮"是1834年英国人劳律卑在广州沙面设立的邮局。其后,"客邮"逐渐在中国扩散开来,直至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通过了撤销列强在华"客邮"的决议,规定"客邮"在1923年1月1日前全部撤出中国。本文主  相似文献   

18.
近日在泉州晚报《读书》专版上发表了一篇拙作,收到样报后,有不少感触,归纳起来为“快”、“细”两个字。“快”:寄出只7天,即获发表,扣除4天的邮程,编者处理稿件直至见报。仅用了3天。再者,文章发表后,赠寄样报及时,作者一周内就收到。“细”:编者心细,在为我寄来一整张样报外,还附有拙作剪报。一个版刊登有好几篇文章,编者多取出一张报纸,一一剪下每篇文章,然后分寄给作者,作者可特此作为剪贴之用,而那一整张  相似文献   

19.
非邮发刊因其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备受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已作为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已占国内公开出版发行刊的45%,稳定地占领着全国高校图书馆市场,非邮发刊联合征订是提高图书馆期刊采访效率、扩大非邮发刊发行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接上期)李嘉祜呈报《腾冲敌情报告书》代电(1944年4月20日)(前略)第二十二章敌人之暴行国际公法,凡两国交兵,攻城夺地,除战场上、火网内,采有效射击,减少对方火力,争取胜利外,于无武力之民众及俘获官兵,均应保护,并组织红十字队,救济伤亡,一视同仁,不分敌我。盖战争者,不过两国政见之不同而有之冲突,意在达到战争之目的,非以多所杀伤为快也。日本素号东亚之文明国家,当知国际间之人道主义。乃自“一·二八”以后,我国抗战军兴,所有报章杂志历述寇军种种暴行,惨无人道。我后方民众犹以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及至腾冲沦陷,身亲目睹,敌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