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正在中国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6月18日和19日分别搭乘两名科学家下潜,取得了了丰富的海底生物和矿物样品。随船科学家认为大量的样品是给他们的一场"盛宴",可供他们做很多科学研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首位"乘客",这位海洋专家18日在南海海底见到了一种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8):I0004-I0004
“蛟龙”号在冷泉区拍摄的白色毛瓷蟹和褐色贻贝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6月17日电(特派记者高博)今天“蛟龙”号首次试验性应用下潜,就找到了冷泉区,拍摄了“黑暗生物世界”的繁荣影像,并采集上来一些样品。科学家和现场指挥部大喜过望。今天上午,“蛟龙”号入水后,先下潜到目标海山的一处山谷,爬了2公里长的山坡,上升了350米的垂直高度,在山顶找到了冷泉区。  相似文献   

3.
紧随“蛟龙”再探海 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8月5日电当地时间8月5日上午9点,“向阳红09”船在海上停了下来。科考队员在前甲板用绞车将CTD(温盐深测量仪)吊入海中,进行了通电测试。  相似文献   

4.
唐承革 《百科知识》2013,(15):26-27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2013年6月10日,搭载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试验母船又起航了,它将执行为期113天左右的航海任务。自2009年8月开始,"蛟龙号"已先后进行了1000米、3000米、5000米级的海试,并获得圆满成功。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至7062米深度,打破了日本深潜器6527米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对可燃冰的商业开采步伐,我国科学家首次针对南海可燃冰开采进行模拟研究,并取得了系列进展。这是记者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的。  相似文献   

6.
周琦 《百科知识》2010,(20):11-13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上天和入海,自古以来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两大夙愿。上天——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我国已是世界上第3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入海——8月26日,我国首个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2013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的"首场秀",还是2014年美国"决心"号来中国海的第二次大洋钻探,都与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简称"南海深部计划")。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I0018-I0018
[导读]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太阳的“孪生兄弟”凤凰科技讯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据Earth Sky网站报道,德克萨斯大学的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太阳的“孪生兄弟”。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是人类首次明确地认定“类太阳”星球的存在。在此之前,虽然我们知道太阳肯定存在其他兄弟,在广袤的宇宙中,肯定存在像太阳一样由气体云团和尘埃组成的燃烧中的恒星,但这个“肯定”一直没有事实支撑。  相似文献   

9.
10.
“蛟龙”号在下潜时拍摄的粉色海参 紧随“蛟龙”再探海科技日报“向阳红09”船北京时间8月13日电继昨天完成第65次下潜后,“蛟龙”号今天紧接着实施了第66次下潜,进行了海底“登山”。它在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的魏源海山斜坡上攀爬了2公里左右,爬升高度超过500米,沿途进行了生物和环境综合观测,科学家王春生再次参加下潜任务,兴致高涨,全程只吃了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11.
1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I0015-I0016
当日,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首位女“乘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慧下潜,这个潜次的主要任务是在海底冷泉区取水样、海底地形测绘和高清视频记录等。  相似文献   

13.
从2006年5月17日开始,全世界开展血吸虫病及其他寄虫病相关研究的机构和科学家,都可以通过点击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数据中心网址,免费获取由我国自主测序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共计300多万条的DNA序列,浩瀚的数据量,相当于约3万本长达百万字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石华园  蒲瑶 《未来与发展》2010,(9):31-34,20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海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及丰富资源而成为东南亚相关国争夺的焦点,围绕南海主权展开的斗争愈演愈烈,南海战略态势日趋复杂化与白热化。鉴于此,中国应采取合理与务实的南海策略。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地球南北两极产生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在极区高空大气中,飘忽不定的"等离子体云块"常常对人类通讯、导航、电力设施和航天系统等造成危害。一个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首次揭开"等离子体云块"  相似文献   

16.
地核是地球最核心的部分,其内部状况极其复杂和特殊,即使是在实验室里也非常难以模拟,所以人们长期以来对它了解甚少。但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目前已经基本揭开了地核的奥秘,并首次成功地制作了地核的三维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与革新》2010,(12):46-46
如果你有一位朋友从来都不请客,甚至都很少愿意AA制,那么你也不必太生气,因为这很可能与他的基因有关系。日前,科学家终于找到了"吝啬基因",这或许可以从遗传学角度解释小气鬼们为什么把钱包捂得这么严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信息》2013,(12):18-19
中船重工702所所长翁震平,最近除了"蛟龙"号海试前的一大堆准备工作外,格外关注一样东西:可燃冰。"‘蛟龙’号本身不是目标,科学应用才是目标"6月10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首次赴南海开始试验性应用。翁震平较少谈研发成就,而是更关注研发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重点。"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有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I0007-I0008
[导读]炽热的碱液,就像“失落之城”的生态系统,或许是解开生命起源之谜的钥匙。点燃生命的能量——科学家探索从“地化作用”到“生化作用”的演变炽热的碱液,就像“失落之城”的生态系统,或许是解开生命起源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缘起:随着装载“南海Ⅰ号”的水晶宫重新注满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博物馆内首度试发掘工作于2009年9月27日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