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学片断(课件出示双龙洞外洞图) 师: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是外洞和内洞之间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道。这条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有“水石奇观”之誉。有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字幕逐一打出)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孔隙”。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这种独特的游览方式。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洞喻"之说阐释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真与伪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用来拓展研究小说文本的理论视角。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艾玛·多诺霍在其小说《房间》中利用五岁男孩杰克的不可靠叙事,讲述了杰克在"房间"内外的认知变化与发展,该小说可被视作柏拉图"洞喻"理论的形象化文本注脚。"房间"作为象征意义上的洞穴,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路径轨迹。从"洞喻"视角研究文本,既丰富了从柏拉图"洞喻"理论视角对文本的解读,又有助于多角度完善多诺霍小说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洞喻重释     
在历史长河中,柏拉图的洞喻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像和再创造(Blumenberg,1989),不由得令人惊叹。当代诊释学派的哲学家伽达默尔对洞喻的新释,委实值得教育者(包括教师和教师教育者)作一番创造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从读小学时背诵到至今从教,我不说滚瓜烂熟,至少也是"谙熟"此文。但是,要真正走入文本去体验作者游览的奇乐妙趣,还需要再进一步亲近文本。如果说只是按作者的游览路线以及每一个景点的特点:山路(景多声美)——洞口(很宽)——外洞(宽敞)——孔隙(既暗又窄又小)——内洞(黑、大、奇)——出洞展开教学,那课只是浮于表面上,课堂肯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丝波纹。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演变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前喻(postfigurative)、并喻、后喻(prefigurative)文化。后喻文化是相对于"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而言的,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相似文献   

6.
新泻水俣病     
新泻水俣病王平译喻京校评齐藤恒所著《新泻水俣病》(新泻水俣病)一书。新泻的水俣病尚未彻底消灭,本书如实地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是专门研究水俣病的,通过众多的调查,以及与患者的交谈,充分了解到30年来水俣病给患者所带来的想象不到的痛苦。作者在同...  相似文献   

7.
陈琼 《现代语文》2006,(5):21-21
《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俞晓红 《学语文》2011,(5):48-49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见卷首)一诗写于1934年4月间,发表于叶公超、闻一多等人5月创办的《学文》第一卷第一期。作者林徽因(1904—1955),发表时署名“徽音”。这首诗副标题为“一句爱的赞颂”.它用绵密美丽的意象为喻,表达“爱”的深挚内涵,格律和谐,形式优美,是林徽因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王娟 《文教资料》2011,(21):30-32
本文作者拟将隐喻分为新喻、活喻和死喻,提出隐喻认知域中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并从隐喻认知的外部动态性和内部动态性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1.
苏辙乃是“唐宋八大家”中坚之一,其散文以“水”为喻之审美具有如下丰厚意蕴:(1)以“涉海”为喻,说明一个人读书治学应如“东海”之水综观博览,涵纳万方;(2)以治水喻治国,表达作者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积极进取精神风貌;(3)以“水流”谈“养气”,表达作者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生活意绪;(4)以“膏泽”颂扬朝廷君主对黎民百姓的庇祐与带来福祉。苏辙散文以“水”为喻的审美形成之原因亦大致有三:一是苏辙一生独特之治学历程和“儒、道、释”融会贯通之知识结构所使然;二是苏辙独具之沉稳、内敛、不事张扬性格所使然;三是北宋时代文化特质之影响等。与此同时,苏辙散文以“水”为喻之审美与乃兄苏轼同类散文有迥异之美学特征,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学习成语时,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狮”字的成语只有“河东狮吼”(喻凶悍的女人)、“狮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高度重视,集中全力)、“人中狮子”(喻出类拔萃的人)等屈指可数的几个,而有“虎”字的成语相当多,如“调虎离山、虎背熊腰、龙争虎斗、如虎添翼、骑虎难下、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等。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萧贯和孔武仲,都是北宗时代江西籍的杰出人物。萧贯,字贯之,临江军新喻县(今新余市)人,登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甲科,《宋史》本传上说他“俊迈能文,尚气概;”“临事敢为,不苟合于世”。住京东转运使时,  相似文献   

14.
《生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而后喻”在所有的注释书里把其意思基本上都被翻译为:“(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但笔者认为应该这样翻译才能符合作者的原意:(枯槁憔悴之色不知形于脸色上,叹息吟咏之声不觉漉于言谈中),然后自己才能大彻大悟,大“道”通天。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其中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对雅典民主政治失望透顶时,他提出"哲学王"统治城邦的观点,并强调真理认识和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著名的"日喻"、"线喻"、"洞喻"则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认识发展,以及认识与教育的关系。同时,柏拉图认为正义乃是教育应该奉行的基本要求,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正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作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其能力层级为E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常把其中的两种题材(即写景诗、咏物诗)和四种表达技巧(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相混用。基于此。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分别谈谈他们的具体用法和区别。  相似文献   

18.
作者简介:(出生年份一),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县),学历,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任选)。 若第一作者为学生,则还须提供指导教师(通信作者)的简介,简介要求与第一作者的相同。 另外,作者一定要写出联系方便的电话号码、手机号、E—mail和邮政编码,以便需要时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考作文怎样尽快闪出语言的亮丽,一下子引起读者(阅卷教师)的注意,十分重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包装文章的题目,是闪出第一道亮丽的有效方法。下面用列表的方法荟萃2002年各地中考佳作拟题中运用的辞格,供大家鉴赏。所用辞格考生地中考作文话题考生自拟题目修辞功能借喻广东广州市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第一颗青苹果用“第一颗”比喻迷蒙的初恋,作者尝到了它的酸涩,由此感悟到“原来人生并不简单,要仔细阅读”。以喻为题,含蓄而耐人寻味。明喻湖北宜昌市语文试卷上的“幸运天使”(一幅画)(题之一)最灿烂的花朵———笑…  相似文献   

20.
四、洞与井。从《旧约》中的一些葬例看,古代的希伯来人喜欢洞葬。《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的爱妻死了,他希望他和她有再生之缘,就请求赫人把一个土质肥腴的麦比拉田洞卖给他。赫人以弗仑同意了,并说“我送给你这块田,洼田间的洞也送给你。”亚伯拉罕就把妻子安葬在麦比拉田洞里,使她复活。(23章)在《约书亚记》中,约书亚率以色列众伍擒拿了亚库利人的五个王(耶路撒冷王、希伯仑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瓦伦王),杀死了他们,挂在树上。挂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按照希伯来人“洞中复生’助习惯,把他们丢在一个洞里,用几块大石头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