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镜花缘》与《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都写到了“女儿国”,但它们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女儿国”的承继关系、女权意识及女儿国在两书中的权重和描写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镜花缘》较《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更具讽刺和批判性,这与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师父,在去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组中起着领导性作用。他是东土大唐的高僧,自幼受戒,严守佛法戒律的规范,专心虔诚,慈悲为怀;但同时他又是凡人,俗性尚未除净,会表现出本性中世俗和软弱的一面。本文从唐僧在女儿国这一难中的言行举止,及其与其他遭难中行为言谈的对照和联系,解读唐僧的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4.
《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依旧秉承了中国文学亲近自然、抒写自然的传统。小说作者在绘就的独具特色的"西行"美景中给我们展现了寄予生态理想的"福地洞天":花果山水帘洞和万寿山五庄观。这两重"福地洞天"是作者秉承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精心营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生动范例,是作者积极先进的生态意识的体现。品鉴《西游记》中的"福地洞天",为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1.唐僧到哪里取经?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不畏艰难险阻、不怕路途遥远,“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矢志不移前往西天大雷音寺如来佛祖处求取真经。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于诸数理最重“归一”,而“一”以贯之。其“归一”之旨表现为两个层次,即“三教归一”归于佛,尤归于“一藏之数”;“万法……归一”归于“一心”。其意在表明世人学佛,“卷尽五千四十八”,其要在归于“一心”。而“一心”之境非他,乃石猴本为“心猿(源)”而“法名叫做孙悟空”是也。因此,“悟空”才是全书“归一”之本旨,而诚如黄周星评曰:“《西游记》一成佛之书也”。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近代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的作者吴承恩约生活于明朝弘治至万历年间。因此,《西游记》中的语言大致反映了16世纪前后汉语的基本面貌。《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很复杂,它是一个多词类、多用途的词。本文拟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对它的意义和用法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孙悟空的紧箍儿是他成功地“正道归真”的“规”和“矩”的必要约束的象征,而不是他对唐僧俯首贴耳的真正缘由。悟空的“向师性”来自于他自身高洁的品格和启蒙时所受的教育、对唐僧的感恩和尊敬之情、感受于唐僧高尚脱俗的心灵、与师父患难与共的经历和共同的追求目标,以及原著作者意欲实现的文学的教化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得”字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游记》中的“得”字句,使用极其频繁,格式也较为多样,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的研究无论对汉语史还是对近代汉语而言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描写《西游记》中由助词“得”字构成的句子的多样模式,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不涉及“得”的历史衍变问题。这种句子中的“得”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虽还使用,但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情况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不予讨论。《西游记》中的这种“得”字句虽然格式多样,但就其作用看,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的两大类,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别称之为“V 得”系和“V 不得”系,文中我们用“V”代表动词,“O”代表宾语,“C”代表由  相似文献   

11.
尽管《镜花缘》构建了一个看似“女尊男卑”的女儿国,也表达了保护女性、反对缠足等有一定进步性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度.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绘的那个“女尊男卑”的女儿国,其实传达的也是一种“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其本质是对“男权”的镜像表达,是男权意识下的古代男性文人对“男权”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受“束发用具”及受“刑具”启发而发展衍化而来。唐僧、观音及如来均没有“松箍咒”,则孙悟空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掉紧箍,“松箍咒”就是孙悟空的“自性自度”,与“解铃还须系铃人”同一机杼。“紧箍”类似《后西游记》中套住小行者的“好胜圈”,“紧箍”是孙悟空成佛作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西游记》中"比"字句"X比YW"的语义、语用功能和句法特点进行分析,并联系汉语史情况考察其渊源流变情况,指出明代"比"字句其异比功能盛极一时,进一步发展出了比拟功能,并孕育了新的形式和意义,语义语用功能的扩展是"比"字句在明清时期上升为强势比较句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活动目标 一、老师和3名小朋友合作演出《西游记》片断。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找出《西游记》中主要角色的明显特征。 二、在区别主要角色最明显特征的基础上,幼儿想象、制作自己喜爱的角色道具。如沙和尚的大胡子,堵八戒的大耳朵,孙悟空的虎皮裙,唐僧的袈裟,帽子等。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路曦 《文教资料》2008,(19):10-11
本文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翻译家玄奘的相似与不同,突出了玄奘坚贞的品质及其对翻译史的卓越贡献,同时呼吁翻译学者重视翻译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纳入明代的学术史中去研究,论述了《西游记》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与“心学”紧紧相连,阐释了“三教合一”思想潮流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童心为人类最初的心理状态,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童心在《西游记》中有着多种方式的精彩表现,极富艺术价值。以童心在小说中的表象为基础,对其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行多角度分析,追溯其出现的原因,对文学艺术的多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王力指出:"‘你’,《广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似乎是唐代新产生的一个词。其实‘你’也是一个‘强式’,是‘尔’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1](P316)太田辰夫也据《广韵》的记载"你,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提出"你"或许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方言。[2]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认为,第二身代词就是古代的"你",汉晋以来,草书里久已把"爾"简化作"尔"。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运用杭州“儿尾”方言描写了。红弦儿”、“女孩儿”、“小娘儿”等众多的“孩儿”形象,创造了一个“孩儿世界”。又描写了如“猴儿”、“鹿儿”、“兔儿”等走兽类动物;“麻雀儿”、“鹰儿”等飞禽类动物;“啄木虫儿”、“苍蝇儿”、“蛾儿”等昆虫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