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对考验     
为实现“十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央将安排、实施和引导“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国家扶贫教育”二期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高等教育“211”二期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工程。自1978年至2000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到“九五”末,中国小城镇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目前,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未来五年,预计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4000多万个,而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在5400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一些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人们时常看到大厅内挤满了人,但在门外的另一个“专场”的人数也很火爆,几乎与场内相等。一些被人称“野马”的无证非法职业中介人员混迹其中,他们在人群中很显眼,手捧招工牌,物色着人选,用“高薪”作诱饵来引人上勾。招“管理员”、“电脑文秘”、“保险人员”、“代理商”……,打出的是“诚招”“急聘”之旗号,这就是人们熟视无睹的劳动力黑市。劳动力黑市屡禁不止,且活动猖獗。真正整治劳动力黑市就要下决心,出大力挥铁拳对劳务市场实行强化管理。一拳为“管。:要管好劳动力市场,加大整治劳动力黑…  相似文献   

3.
据记者刘俊杰报道: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第三季度职业供求分析信息。据了解: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劳动力资源共有161.5万人,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120.7万人,其“求人倍率”约为0.72;呈现以下特征:首先,从总体状况来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但和二季度相比均略有缓和,“求人倍率”从二季度的0.69上升至本季度的0.75。其次,从劳动力需求状况来看: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从153.6万人减至120.7万人,下降…  相似文献   

4.
覃润华 《职教论坛》2001,(12):45-45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广西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林业县。出于保护水资源、林业资源的需要“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的传统经济已不能延续下去。同时,由于农耕技术在近几年内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付主要的农事劳作,仅中壮年劳动力就绰绰有余。据统计,我县14万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为9万多人。其中,45-60岁上下的劳动力占3.7万左右,占总劳动力的41%。已完全能完成家庭农事劳作。其余的5万多中壮年就成了富余劳动力。这就是我县为什么一直保持“国家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本来3.7万劳力的劳动足以使8万左右人口越…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004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农民大培训。计划2004到2010年.全省培训农民1000万人,其中培训农业专业技能人才100万人,转移就业培训400万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为认真组织实施好“千万工程”.  相似文献   

6.
云南“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00万人左右等目标,面临着就业岗位增加难度大、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就业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困难,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培养高技能人才7万人.再就业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55万人……”这是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6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简称“715655”工作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之友》2006,(6):62-62
国家发改委4月27日发布的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今年劳动力供给压力空前加大。”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多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高校毕业生离校和初高中毕业生就业缺乏政策支持,将导致今年二、三季度就业形势趋向严峻。  相似文献   

9.
动态     
《职业教育研究》2005,(6):122-1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艰巨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只有37.6%,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其中大多数需要接受就业培训,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10.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措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多年来,福建省永定县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近2003年,永定县就有8万多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劳务收入达5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一句话说得非常透彻:“发展是硬道理,而就业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就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无论哪个国家,都不敢轻视它。我国有13亿人口,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1300万左右,而我们每年新开辟的工作岗位大约只有800万个,每年富余出500万劳动力,5年下来就是2500万,这只是城镇人口。而农村闲置的约1.5亿劳动力,就比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可见就业压力有多大。谁都担心失业,其实失业并不可怕。有的专家提出,要把失业改一个字,变成“转”业,就会发现一片新天地。一…  相似文献   

12.
广阔天地中的﹃打农族﹄●程延提起“打工族”,人们耳熟能详。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联产计酬”责任制后,富余的劳动力便潮水般涌入城市,寻找一份“工作”,挣几个“活络钱”。可城市也不是随处可拾到“金子”。忽然有一天,人们发现农村也是一块“淘金地”,于是,又出...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辨析──与刘世廷同志商榷童水栋编者按: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要寻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已经形成三种分类,即体力型、技能型和智能型。高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当属于第二、三种类型。智能型劳动力是管理人才的来源,相对于体力型劳动者来说,劳动力市场对其需求更大。然而,2000年冬季,在高校校园出现的应聘招聘“两头热”,成功率仅10%,这一“供”“求”错位现象,对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损失,错位的原因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去年年底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2009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这2400万各有来头,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等职教与普高招生规模1:1,高等职教与普通本科招生规模1:1 据透露,浙江省职业教育“十一五”的主要发展目标是: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1:1,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1:1。中、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输送200万毕业生,为农村、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0万人以上,各比“十五”期间翻一番。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使浙江省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措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永定县在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仅2003年,就有8万多  相似文献   

18.
又一批应届毕业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到激烈而残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将超过750万人,其中包括350万高校毕业生和400万“三校生”。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当然,拥有实力的同学也不必悲观,在进入职场前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一网两工程”是我省“十五”时期大力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一网”即以全省涉农类职业学校为主体,构建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体系;“两工程”即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2003年至2005年.我省采取加强领导、出台政策、搞好试点、加大投入、“三学”培训、强化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一网两工程”各项培训工作的开展,每年都实现“双百万”的培训目标,即每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100万人。这一举措,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教育》2009,(9):10-12
广东:“加速度”培养技能型人才 今年广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划扩招10万人以上,预计在校生规模达到176万。从2010年起,中职学校每年向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将超过50万人、培训劳动力近10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