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信息高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是一种跨国的合作,美国之所以走在前列,是和人才的引进分不开的。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阿灵顿的美国科学基金会主席莉达康维尔说,美国科学基金会一贯鼓励外国学生和学者到美国来进修和工作。近年来更扩大了H1B签证的数量,鼓励外国技术人才到美国来工作、学习、研究和深造。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卓舒 《留学生》2013,(2):28-28
留学美国攻读理工科硕士以上学历的中国学生将有望获得美国“绿卡”。美国国会众议院前不久刚刚以245赞同、139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一项法案:给予外国出生,在美国大学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硕土以上学位的人绿卡,并允许上述领域已获得绿卡的高科技人才配偶和子女到美国来团聚。这一法案的实施,不仅使得留美中国理工学生有望获得美国身份,而且也将刺激更多的中国理工学生选择留学美国。  相似文献   

3.
《出国与就业》2008,(7):24-24
联邦参议员鲍克塞(Bar-bara Boxer)和葛雷格(JuddGregg)6月5日提出一项跨党派议案,主张向在美国大学毕业、并在美国找到工作的外国人提供绿卡。这项提案主要是便利科技公司雇用外国人才,当令人振奋。这项提案是配合联邦众议院已提  相似文献   

4.
新闻视窗     
《出国与就业》2008,(6):6-9
美国将对 H-1B 签证采用抽签方式路透华盛顿4月8日电:美国政府在周二宣布,接受申请仅一周后,美国移民局不再接收外国熟练工种提出的 H-1B 签证申请,该签证的授予将采用抽签方式。国会将 H-1B 签证数量限制在每年6.5万,这遭到微软及其他电脑、技术工程公司的批评。这些公司表示,他们需要雇用外国工人,因为  相似文献   

5.
据《悉尼晨报》2011年8月20日报道,在19日召开的澳大利亚政府委员会(Council of AustralianGovernments)会议上,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的州长提出了一份议案,希望对在澳大利亚高校获得学位或者取得同等职业资格的外国留学生提供为期3年的工作签证。3年工作签证将适用于澳大利亚技能短缺的领域和行业。  相似文献   

6.
人才争夺战硝烟弥漫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IT(信息)行业的爆发性发展,在全球造成了人才荒漠,世界面临着“人才危机”!不久前,美国微软公司和 IDC 等两家市场调查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美国新型 IT 人才的需求量为16075人.其中竟有84万个职位因找不到技术水平达标者而处于空缺状态:今后10年内,日本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到445万;欧洲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口三年后将达到170万  相似文献   

7.
美国联邦政府国务院领事事务局于2000年11月26日公布的《签证》显示,2001年财政年度有13万绿卡可供第一、第二、第三优先使用。职业移民签证将不再受到每个国家签证配额的限制。 《签证公告》说,克林顿总统10月17日签署的一项法案(AC21法案即H-1B新法)大大增加了职业移民签证的配额。根据新法律的第106条,1999年和2000年财政年度的许多国家的签证年度配额都未能  相似文献   

8.
从2000年11月1日起,移民局对入澳签证又有一些新的修改,受影响的主要是学生签证和家庭暴力案件(Domestic Violence)。学生签证 (1)享受澳政府奖学金(Aus AID)的学生和高中交流的外国学生(Exchange Students),在2000年11月1日后申请学生签证的,必须向移民部出  相似文献   

9.
德国需要IT人才与理工人才 在移民问题上,吸引大量外国高技术工人到德国工作,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德国想给印度的IT人才发放签证,以弥补IT领域技术人员的空缺。 多年来,精通计算机的印度人帮助了美国硅谷的崛起。而今,欧洲也希望吸引班加罗尔的电脑精英。面对国内IT(信息技术)专家奇缺的情况,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于3月13日公布了一项特殊计划,以吸引印度最好、最聪明的专家到德国来。德国非常需要有信息技术人才。施罗德曾说:“我们为  相似文献   

10.
《出国与就业》2008,(8):45-45
有些国家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根据申请签证者的不同事由,用各种不同的字母代号标明在所签发的签证上。这种字母代号就是签证代号。目前使用签证代号最多的是美国,其中非移民签证代号有18种之多,每个种类再细分为多项。简介如下:(1)A 类签证(即外交公务签证)的签发对象分别为:A-1:外国政府派驻美国的大使、公  相似文献   

11.
最新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报告显示.2002—2003年度美国高等院校录取外围学生增长率仅为0.06%,创7年来最低水平。美国施行的严格学生签证制度是导致外国学生大幅度减少的主要原因。印度连续第二年超过中国居外国在美留学人数榜首。在美国58万外国学生中.印度学生有7.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世界第一,也是全球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9·11”事件之后,美国为防止恐怖分子以留学名义进入美国,来自回教国家的留学生被拒签证的个案显著增加。中国大陆近年经济蓬勃发展,留学热潮方兴未艾,在北京等大城市,报考托福(TOFEL)、研究生人学考试(GRE)与商管硕士必须的基麦特(GMAT)浪潮不减,仅去年一年,报考托福的人就高达10万。  相似文献   

13.
《出国与就业》2008,(5):33-33
美国国土安全部日前公布一项新政策,将某些理工科专业、持 F-1非移民类签证的学生,毕业后在美国的工作实习期(OPT)从12个月延长至29个月。据《星岛日报》报道,国安部官员说,新政策使这些拥有高技能的外国学生以学生雇员的身份在美国多工作17个月,有更多时间等候申请 H-1B 签证,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合理的入籍途径。有资格延期OPT 的外国学生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持有科学、科技、工程、数学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哪个国家能够拥有科技优势,有杰出的人才,哪个国家就能够在国际上呼风唤雨,尽得先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我们将面临国际科技界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更加直接的竞争和挑战。美国为了缓解人才的供需矛盾,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进一步放宽国外科技人员移民美国的限制,将每年移民11.5万人增至19.5万人,从各国吸引高科技人才。德国最近公布一项8200万美元的计划,用以培养和支持德国年轻的科技人才,并通过洪堡基金和学术交流项目鼓励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到德国访问,阻…  相似文献   

15.
据悉,美国高校将迎来春季学期,预计将有20万外国学生和学者陆续入境美国。美联邦国土安全部4日特就此发出通告,提醒外国学生和学者在入境时的注意事项。移民局也于当天公布,外国佣工短期工作签证H-2B的名额宣布告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一场争夺高科技人才的大战正在全球上演。一定程度而言 ,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人才的需求。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不仅注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本国科技人才 ,而且大量引进科技人才。二战结束以来 ,美国多次修订移民法 ,为吸引外国科技人才入境开绿灯。现在美国又在考虑把外国科技人员移民的顶限人数 ,从每年的 1 1 5万人数增加到1 9 5万人 ;德国宣布要在欧盟以外的地方吸引科技人员 ;英国正在修改有关法律 ,以使英国公司更容易地从亚洲国家征聘科技人才。可以说 ,新一轮人才争夺大战…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14,(24)
正在北京清新的APEC蓝映照下,奥巴马宣布美中两国同意新的签证安排:学生签证有效期将由目前的一年延长到五年,商务和旅游签证将延长到十年。从11月12日开始正式签发新的签证。回到美国,奥巴马继续在白宫放福利。美国东部时间11月20日晚,奥巴马在白宫发表演讲宣布启动大规模移民改革。奥巴马的移民改革方案将使得470万非法移民免遭遣返。按照奥巴马新移民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月搜索     
签证通过率高奖学金多中国学生拼"美国高考"据报道,2003年报考美国高考(SAT考试)培训的人数只有50人,到了2007年已增加到1560人。据悉,近5年来,上海参加"美国高考"的人数每年翻一倍。另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中国赴美读本科的人数已接近1万人,这个增长趋势还将继续保持。对此,业内人十表示,美国留学签证通过率的逐年提高、美围高校奖学金增加以及中国学生的"名校情结"成为重要原因。(《新闻晨报》)  相似文献   

19.
新闻链接 "9·11"后共发放50多万份签证给中国内地公民 美国对中国人的拒签率在30%-65%之间 美国不会取消提取指纹的签证政策 只有去美国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按时回国,美国才会给中国人免签证待遇。 记者:签证官先生你好。可否请您先谈谈2003年和2004年美国向中国人发放签证的总体情况? 美国驻华使馆资深签证官(以下简称"签证官"):从中国的签证申请人数方面来看,在过去5年  相似文献   

20.
据《今日美国》2012年3月27日报道,周一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尽管获取大学学位的成年美国人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其增长速度却赶不上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根据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雇主需要有学位的人才比美国大学和学院能培养的多出2,300万人。报告发布机构鲁米那基金会(Lumina Foundation)主席杰米·梅瑞梭提斯(Jamie Merisotis)认为,应该把这个报告视作一项催促人们行动的预警。该基金会希望到202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