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意人生     
侯闻 《留学生》2011,(6):62-62
适逢清华百年校庆,又是已故校友端木正先生归国60周年.清华法学院举办了“从清华园到法兰西——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校友”专题展览,同时也首发了《鸿迹——纪念法学家端木正教授》的纪念文集.以追怀这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大师。  相似文献   

2.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相似文献   

3.
清华精神     
◎八字校训民国三年冬(公元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这次演讲不久后便化作了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三句箴言“耻不如人”清华建校之际,正是国人从天朝大梦中惊醒之时,清华人以中国科技与文明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为耻;以清华不如西方一  相似文献   

4.
人们不能忘记,在伟大的天安门事件中有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当花海人潮里突然出现一朵清华学生敬献的小白花时,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围上前去将白花高高举起,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附在花上的悼词。人们为清华师生员工冲破“四人帮”的牢笼而高兴,而欢呼,同时也对处于“四人帮”铁蹄之下的清华的阶级兄弟寄予深情的关切。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清华园里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据点”里的烈火天安门事件是人民群众悼念总理、讨伐“四害”的英勇斗争。这场斗争实际上早在一月份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以后就开始了,而清华园里的较量则尤为激烈。  相似文献   

5.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具象的灵魂,是一段历史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光影流变,岁月轮转,百年清华穿过光阴的长廊,校园里的建筑也经历着旧貌新颜的变迁。由清华西门进入,漫步清华园,中式皇家园林、美式大学建筑、现代钢筋水泥逐一映入眼帘,将这座校园划分成三个区域,也承载了清华变迁的三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被人们誉为“象牙宝塔”的高等学府,历来是思想巨人、学术泰斗的诞生之地。而中华百年,论学府之必举清华、北大为至尊;迢迢岁月,成名于清华园中、未名湖畔的饱学之士,也灿若星辰。然而,欲说秀中之秀、一代奇才者,当推本栏推出的“清华北大四才子”。他们是清华、北大永不熄灭的火种,是清华、北大永存的灵魂。他们以超凡的才情、丰厚的学术建树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清华、北大这莘莘学子魂牵梦萦、负笈求学的圣地留下了他们伟岸的身姿!  相似文献   

8.
◎原文竹坞①无尘水槛②清,相思迢递③隔重城。秋阴④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深秋的一个傍晚,诗人寄宿于骆氏亭。亭边茂林修竹,葱绿苍翠;池水幽幽,清冷静谧。作者独自静坐在孤亭中,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注释①坞:四面高中间低的山地。②槛:栏杆;水槛,临水而建的亭轩。③迢递:连绵不断。④秋阴:秋天的阴霾。◎翻译竹林纤尘不染,水亭清幽静谧,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飞越万千城邑而迢迢不断。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秋霜晚降,水面的荷叶虽已零落,不过还有几茎枯枝。我独坐在骆氏亭中,看枯荷残枝,听淅沥雨声。◎赏析长安的亲朋…  相似文献   

9.
大师的失误     
2001年2月18日,清华大学90周年大庆前夕,季羡林先生满怀深情写下了《清新俊逸清华园》一文,回顾了当年入学考试的作文题.他说:"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75周年诞辰的日子里,清华园也迎来了清华大学党组织建立70周年,学校党委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庆祝党的生日。 清华大学是国内外著名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校,她不仅以其先进的教育科研水平而被社会各界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大师之园”,而且以其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被誉为“先锋之园”。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6年11月,清华园里就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此后即使历经敌人  相似文献   

11.
报刊撷英     
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丹青教授以辞职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以拒招研究生的方式,向我国教育体制表示失望之后,又有一位清华教授程曜近日以笔为刀,在网站刊文,以颇为耸人听闻的“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为题,痛陈高踞中国“象牙塔”顶端的清华学子之种种怪现象:像是会考试的文盲,不但对知识不感兴趣,对文化也十分陌生;课本里没有的他们就不会;学生们不敢问问题,因为他们一来根本不知道有什么问题,二怕在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影响分数。三位教授个体性的抗争,尽管对象不一方式不同,但均是直指以“考试”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正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占地近6000亩,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201 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清华园是个占地近400公顷的"庞然大物"!400公顷什么概念?如果把清华校园东西南北四面围墙排成一条直线,足足长1 0公里,等于围成一个周长约1 0公里的长方形。如果从高处俯瞰,清华园颇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田"字,就那么铺展开去。而在这个硕大的长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  相似文献   

14.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很显然是写给友人的,不难想见这样一副图景:诗人夜宿清幽绝尘的骆氏亭,因日间阴霾的天气而想到夜里或可听到雨打枯荷之声了,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寂寥和凄清。这一份凄清便是李义山诗的特色。朱鹤龄云李义山诗“沉博绝丽”。其实不独李义山,晚唐诗人的诗都约略透示出一些“丽”的气质来,只不过各有所重而已。李贺的“丽”偏于诡奇,杜牧的“丽”  相似文献   

15.
杨国华 《大学生》2020,(1):48-49
有人问我:清华园哪里最美?这个问题有点难。每天在园子里行走,每天在朋友圈晒图,连续五个学期开设通识课"清华学",甚至被同学们戏称"清华园第一导游",我觉得清华园处处有美,各有千秋,很难排出顺序。于是我闭上眼睛,看看哪些景观浮现在脑海,结果想出了"十二景"。当然,"十二"并非确切数字,可大可小,只是"清华学"班级一般是十二个本科生,课程也是十二周,巧合而已。这"十二景"有高山仰止——王国维纪念碑,壮志凌云——西南联大纪念碑,万壑千岩——地质之角,浑然天成——景观石,巧夺天工——雕塑,争奇斗艳——植物,曲径通幽——园林,鸿图华构——建筑,桃李不言——老校门,群贤毕至——故居,庭院深深——胜因院和生生不息——校河。其中有些已为大家熟知,我不多说了,我重点介绍几处"秘境"。  相似文献   

16.
1935年.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字叔雅)之邀,为新生入学国文考试命题,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另一试题则为对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日之清华是可以招收“插班生”的)。此题一出,舆论大哗。新文化运动发生已经十余年,此举显然有“复旧”之嫌。为此,陈寅恪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命题书》一文,阐述他对语文考试命题的看法,其间自然囊括了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陈先生谈了国文考试命题方法与原则,他认为,(国文考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黄延复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学堂”,是因校址设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背...  相似文献   

18.
邵燕祥 《教育文汇》2004,(10):47-48
曾昭奋先生的《清华园随笔》是一本感慨的书。其中,核心的是从1994到2003这10年间,逐年为清华校庆写的10篇文章。无异于带着读者在清华园里走了一遭。  相似文献   

19.
学问清华     
岁月悠悠,逝而不返。作者透过历史的沧桑,以深沉的回忆,让我们仿佛看到其追求真理的执着之心。本世纪的初叶,一代人文大师荟萃清华园,使清华大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后来由于历史的变故,硕学鸿儒或被迫星散,或凄然作古,使清华园的人文学科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作者重回故地,感慨万千。可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又看到了故人“化鹤归来”的希望。请想一想,为什么“那一串串光芒四射的名字”会使清华学子们“无法自持”?你是否想发扬清华园光荣的人文传统,振奋其人文精神?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再后来,人们纷纷传说,那是一个长剑如花,白衣胜雪的年代……——题记  相似文献   

20.
在清华听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讲座是清华园里观念、知识、智慧交流和碰撞的前沿阵地,或日月光华,或琴剑争鸣,或激情飞扬,或语重心长,常引得场场爆棚,甚至有人攀窗而立。这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心的微笑、激烈的争辩是清华园里最诱人的一处风光。它不仅增添了校园精神沃土的内涵,而且让整个校园生机盎然。笔者虽来清华不久,但已经感受到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