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中对异域环境和人的想象,喜欢抒写爱情的西方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在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便开始热衷于描写异国恋情。随着中西文学交流日渐频繁,到20世纪,这类小说层出不穷,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话语想象出来的,中国其实是西方人不断构建超越自我、肯定自我的一个文化他者。对此现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反思自我文化,重塑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态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中日文学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以后,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开始较全面地审视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接近,“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便成为中国学人接受西方文化的一个桥梁;与此同时,中国的民主运动也在进一步展开,素有接受中国文化传统的日本国民也开始关注中国的新文化。在文学方面,一种崭新的文学交流活动,以两国的政治文化的变迁为背景,在二十年代蓬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概述十三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变迁的背景下,基于赛珍珠双重的文化身份和在中西文明碰撞中的成长背景,解构了赛珍珠的一系列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固有看法,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共融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进入张爱玲时代:女性主义痛苦反思时代。将两性关系上升为现代城市文化制度加以审视、批判和反思,是张爱玲时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最深刻的思想内涵。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中深刻体现了反思主题的内涵,而且创造了不同于冰心时代和丁玲时代的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理念,从而使她以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文学理念的更新与深化,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史上划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建国后几十年中国文学的外译本在西方遭受冷遇的原因,认为这主要不能归因于我们的官方赞助人、意识形态和翻译策略,而是因为当时译入语文化尚无对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迫切需要。笔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正在被译成外语,西方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开始趋向异化,这正是因应了西方读者对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和文学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笔者认为,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出去,也应该着眼于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影视等图像压挤了文学生存空间,文学有危机感,大学文学教学也遭遇困境。但有的作家如张爱玲在图像时代逆势上扬,文学教学可选择张爱玲这类作家为突破口以摆脱困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有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张爱玲40年代创作的小说、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相应的原则与教学方法;重要的方法有"语图结合"教学法等。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和简·奥斯丁这两位作家是中西方女性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她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本文分析了两位作家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下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旨在让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纵观中外审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金凯筠基于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诗学传统,对张爱玲《半生缘》进行了翻译,使张爱玲的经典作品从东方文化旅行到西方英语世界,并成为该体系的经典。原作的经典性是翻译译介的前提,译作体现了译者合理的主观性发挥与强化自身所代表的文化身份。文章从文化旅行的视角研究《半生缘》金凯筠英译本,探讨该译本在文化的旅行中译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的解放的呐喊,女性解放也风生水起,中西方文学史上,女性创作也被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使得中西方的女性文学创作之间相互影响而彼此不同,分析"女性文学"发展中的中国性、本土性与世界性,是梳理出"女性文学"演绎脉络的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在大陆的时光,基本上都是在租界度过的。租界文化不仅是张爱玲的成长背景,更奠定了她的文化背景。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新旧思想冲突的感悟中,张爱玲形成一种上海人特有的眼光,这种眼光在她的作品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商业化的创作理念、世俗苍凉的审美体验和清醒务实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有独特评估价值的文学现象。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揭示了她所处时代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人性的堕落、悲郁和其文化自身的牵坠力,体现出难以抹去的感伤和孤寂。同时将中国传统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在手法技巧上相融合,使之真正具有"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双重品质"~([1])。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现代文学的完整性与深刻性,尤其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与中国注重喻说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喻性是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张爱玲小说具有经典化程度高、改编广泛、受众广泛的特点。张爱玲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经典的小说类型,对中国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就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以及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创作分析了其文化构成,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她的出身和家庭环境先天性的影响到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这种深厚的联系在她作品中随时流露出来,就象盐溶于水;同时,她后来接受的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又使她处处以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世界,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家、民族文化都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应用共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也走向了新的高潮。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许多人对西方文化显示出强烈的兴趣,无论是从西方的语言、服饰,还是西方的思想、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如何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使其走向世界,成为当前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女作家张爱玲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小说创作在“五四”文学,特别是20世纪女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执着的思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现代著名的文学作家。但是在她的文学生涯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自译。她除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以外,还将更多的尽力放在翻译自己的文学作品上,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策略。本文拟以《金锁记》及其英译本the Golden Cangue为例,研究张爱玲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思想,分析张爱玲的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