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琳 《培训与研究》2008,(11):96-98
沉默螺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和社会学。有三个关键概念:害怕孤立、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沉默螺旋的解旋途径主要有三种:从心理学层面入手削弱和解除“沉默的螺旋”;从与媒体的合作上看解旋;社区对螺旋的解开产生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与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的关联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为切入点,结合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大众媒体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现状,分析了弱势群体媒体话语权的缺失对社会所产生的生态负面影响,以此寻求改善媒体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沉默螺旋”理论为很多典型事件提供了分析依据,然而,构成“沉默螺旋”这一假说的三个命题设定都带有一定的假设性,且是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阐发,有其局限性。在当下网络传播环境下“沉默螺旋”理论的“新变”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焦点,文章将从该理论基础命题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发展变化,为网络传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大众为了能收集信息情报,不得不依赖于传统媒体,甚至产生了沉默的螺旋为代表的媒体模式。然而,现代社会信息量不断激增,大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赖度却在急速下滑。在未来,如何增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同时确保信息来源的忠诚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媒体信赖度及影响力进一步进行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社会学家诺利.纽曼提出,其意是指人们面对一项公共议题和判断公共舆论是否会朝赞同他们意见的方向改变时,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但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体表达意见的匿名性等特点,少数意见者面临的社会压力大大减少,持相反意见的"少数派"依然可以首先活跃在虚拟社区,使"沉默的螺旋"转变为反"沉默的螺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而言,既要积极借鉴"沉默的螺旋"理论,充分扩大它的知晓度、熟悉度、认同度;也要借助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把握舆论动向,促进其得到更为持久、深入的传播;同时还要把握两种模式的理性或非理性因素,抑制两种模式下的非理性因素及现象的产生,借助各种传播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各种社会舆论思潮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一假说明显地表现出其局限性。言说不仅不甘“沉默”,反而说得大声,说得激烈。这主要是由网民的“亚大众”特征及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网络平台所营的民主氛围等特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又回到强效果论的轨迹,即强调大众媒介在引导控制典论方面的作用。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广泛运用后,这一理论引起不少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沉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诺依曼生于鲁迅的印刷时代,死于韩寒的网络时代。在"沉默螺旋"的旋转中,不同的时代也造就了不同的"中坚分子"。在印刷时代,鲁迅苦闷的一生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而网络时代,韩寒的出现也让人们感到有所欣慰。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涌现更多捍卫真理的人,敢于打破沉默的人。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学经典理论之一,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纽曼从传播视角提出的,该理论对研究现实传播现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高校中班级决策活动作为传播活动之一,是否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从传播视角入手,对其沉默现象的存在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消除沉默现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刻探析,从而使高校班级决策氛围更加科学民主,促进班级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该理论,可以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培育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高职学生整体良好的学习状况是引入该理论的前提;学生空间环境的集中性和心理特点的同质性是引入该理论的基础;教师及时地进行舆论引导是该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的改革,是该理论发挥作用的两把利器。  相似文献   

11.
从70年代,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起,"言论偏向"问题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至此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这一理论的枷锁。本文从当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出发,阐述了"沉默的螺旋"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体现,并探究了在面对这一窘境时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其他群体的话语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走进了一个网络时代,随之人们便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弊端,庞杂无序的信息充斥整个世界,人们在众多的选择机会面前逐渐迷失了选择的权利,人们需要一个舆论的主流。对于"沉默的螺旋",当讨论这一理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必须要同互联网自身的发展挂钩。在网络的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没有消失,并且随着互联网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其压力变化的程度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而从受众的心理动因的角度来看,从众的心理本身是没有改变的,因此"沉默的螺旋"没有停止"旋转",但是旋转的强度怎么样,这就要看互联网自身发展趋势了。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螺旋"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作为一种传播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产生的前提条件和心理机制,因而这一理论在该领域具有适用性。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应该批判地借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在舆论引导、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螺旋、不平等的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沉默的螺旋"理论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学生中的"沉默"现象,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沉默的螺旋”理论自被提出以来,在政治、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经济领域提及甚少。在消费领域,每一场流行风潮的兴起,每一个品牌的成长,“沉默的螺旋”理论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形成主流消费意见。广告人在广告实践中有意识地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依据,将使市场上主流消费意见的形成过程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对绿色消费需求可能产生双向效应,新闻报道在传播低碳理念、绿色消费时所传递的高涨或低落的传媒情绪,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绿色消费需求可能偏离正常的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当下,扩大绿色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保守谨慎的消费文化和居民低水平的消费率制约着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发挥。采用媒介传播效果的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探索双向传媒效应下影响绿色需求和扩大绿色消费需求的传媒对策,为扩大内需的政策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丁小波 《考试周刊》2012,(83):19-20
"沉默的螺旋"作为传播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它倡导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弘扬优秀的学习风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学生内心希望进取向上的学习状况是该理论引入的前提;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中性和心理特点的类似性是该理论引入的基础;教师适时地进行舆论引导是该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方式的创新是该理论发挥效能的两把"利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及其舆论学说出发,证明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独恐惧感”、“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概念的适用性,论述了网络中舆论形成的机制仍然不变。由此可以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改编自清末奇案——"刺马"案。从"刺马"案发生到《投名状》上映,其间有近140年时间的跨度,受"沉默的螺旋"舆论影响,该事件从单纯的刺杀官员血案衍变为马新贻"渔色负友"的故事传说,折射出晚清以来民间社会丰富且复杂的民意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西化分子会娴熟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瓦解在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为此,要深刻揭批其腐蚀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伎俩,甄别其实质,筑牢"过滤器",为在校大学生夯实理想信念基础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构成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对这一传统的传播理论带来的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结合新媒体传播中的典型事例,从传播层面、形成机制、舆论影响等方面,总结出“沉默的螺旋”这一传统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加深对新媒体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