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和教育者的自觉自为的行为,是“新课改”面临的重要难题。校本研究在促进学校教育者教育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有重要价值,结合新课改开展校本研究,要把握校本研究的特点,遵循校本研究过程中的一般要求,改进对校本研究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自觉自为的行为,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大力提倡和实施校本研究,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近年来,我们实验学校高中部的教育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这个根本,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内聚力、引导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新课程遇到了一些障碍,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者能否有效地把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需要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1.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即校本教学研究,是针对学校、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学校,以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目标、理念、要求.转化为学校教育者的自觉自为的行为.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大力提倡和实施校本研究.是保证新课改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近年来.我们实验学校高中部的教育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这个根本.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内聚力、引导力、提升力和开发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制度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教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实践性研究制度。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校本教研在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界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彰显其重要作用,但在职教领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实施以来,在专家的有效引领下,以问题为指向、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究在基层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很多学校把校本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把生长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把目标点放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升上,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校本教研“盲目立项、贪多求大”、“频繁废立、成效低下”、“不重转化、舍本逐末”等负面现象。作为校本研究“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应把引领校本研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何处?笔者认为必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校本培训成为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它满足了“新课改”教师全员参训的要求。然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即校本培训应以教师为本。那么,应如何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再发展的动力。它不是形式上的培训,而是要从本质上做到帮教师成长、促学校发展。所以在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找准“研究”这个切入点,让“研究”成为引领我校校本培训的号角。  相似文献   

9.
一、对“小专题研究”的理念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要求广大中小学落实“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研、教科研工作的重心必须下移到教育教学的最基层——学校与教师层面。学校、教师在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但广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很难寻求到最奏效的方法,依然不同程度地沉陷在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策略的困惑与苦恼中。  相似文献   

10.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关于校本课程,学术界一般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的课程开发”这两种说法,我们一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作为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师生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实施以来,校本研究在专家的有效引领下,以问题为指向,以教师为主体在基层中小学开展得轰轰烈烈。很多学校把校本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把生长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把落脚点放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升上,培育了许多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增长点。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立项、贪多求大”“频繁废立、成效低下”“不重转化、舍本逐末”等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校本研究“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应该注意些什么?笔者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我们认为,力求有效是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所谓“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是以校本教研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基础,达到以下3方面的要求:(1)研究目的的强化。校本研究以促进教师、学生、校长和学校的发展为基本指向。(2)研究意识的内化。每一个研究者即教师形成自觉的研究意识。(3)研究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将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具体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去,解决日常教学和学校管  相似文献   

13.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教学科研活动。它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目的,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校本研究的规划、构建,并科学地组织实施。在三年多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校以省、市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进行了探索,除传承了优秀的教研方式外,还摸索出了一些适合我校校情、师情、学情的校本教研方式。一、新课改理念下的校本教研含义校本是以校为本的简称。有人称之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教研”包括三方面含义:“为了学校”的教研,“在学校中”的教研和“基于学校”的教研…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是联结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实施等的纽带,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等提出了深刻变革的要求,而校本教研恰好契合了这些要求。本文就校本教研之人本、蓝本、文本、根本进行了分析,冀望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组,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市区级骨干教师参与组织与指导工作,每学期对全校的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中“听课与评课”、“课堂中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科课堂评价标准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与成败”等专题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要求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为目的,进行科学的规划、构建,并科学地组织实施。在三年多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校以省、市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及其基本原则进行了探索,除传承了多年形成的优秀的教研方式外,还探索了一些适合我校校情、师情、学情的新的教研方式。一、新课改理念下校本教研的含义“校本”是“以校为本”的简称。有人称之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教研”包括以下三方面含义“:为了学校”的教研“、在学校中”的教研和“基于学校”的教研。“为了学校…  相似文献   

17.
李海军 《贵州教育》2014,(15):27-30
顾名思义,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基于学校实际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燃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引擎”,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落实新课改的重要载体.开展校本教研,要避免形式主义,重在落实.  相似文献   

18.
元家美 《广西教育》2004,(11A):42-42
教师“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需要校本培训。新课改是开展教师培训的大好时机,怎样以新课改为契机,促进教师的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实施新课改后,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育追求高质量,而优质教育是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状态。我们的办学理念是“提升生命质量,创造幸福人生”。我们以“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课题,研究开发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校长要抓好新课改校本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培训与校本教师培训是同义语,它是指“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如何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理论与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应以新课改的理论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操作方式为主要内容,以促使全体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质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