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陈祥福 《文教资料》2008,(28):154-156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以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著称,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早期从语丝社的"急先锋"到另起炉灶创办<论语>,提倡幽默与性灵的小品文,他的写作观念和创作理念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作家的创作心态等方面,从林语堂在"语丝社"和"论语派"两个时期的创作变化来解析其创作理念的建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5.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 《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述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曾经不道余力地提倡写幽默的小品文,也曾孜孜不倦地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幽默在林语堂小品文中有几种表现:或庄,或谐,或亦庄亦谐.林语堂的幽默具有几种内涵: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当时强调挣扎和战斗的文学潮流,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冷遇.但由于其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加之当代文学的政治标准的淡化,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热悄然形成.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8.
“幽默”、“性灵”和“闲适”是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标举的三面大旗.也是其散文小品理论的三大艺术支撑点。本文试着从林语堂的作品出发,联系其创作实践.粗略地阐莲他的自由主义文学观;认为造成林氏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共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合围、社会的压迫、乡土情结和地域习俗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早期林语堂的杂志编辑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曾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一员,又是30年代自 由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杂志年时代独树一帜的著名杂志 编辑家。他创办《论语》,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他创刊《人间 世》,自认专为登载小品文而设;他刊行《宇宙风》,更以畅谈人生为主 旨。林语堂编辑杂志,政治倾向全不可取;但他情笃小品文,独钟半月 刊,以“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为编辑目标,在当时是具有独特风格的。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强调主体精神的作家,他认为学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并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和晚明的性灵说中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林语堂创作中所要表现的“自我”,是主体特有的精神表记,自始至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在艺术发现阶段,他突出了感悟的作用;在艺术构思阶段,他看到了情感对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在艺术表达阶段,他提倡行于当行之时,止于不得不止处,随意而作,不拘格套。林语堂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接受“表现主义”,强调“自我”,也是时代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11.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系统的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性灵说理论,成为公安派的文学纲领。他反对盲目拟古,主张存真去伪,抒写性灵的文随时变。但他提倡的“性灵”,无视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意义,对他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晚期文风,产生了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2.
周君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3):59-61,74
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从最初的慷慨激昂、浮躁凌厉到之后迫成隐士,转而大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所相左的“性灵说”,闲适笔调。这样大的转变,也是当时许多文坛人士笔伐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结合林语堂的个人经历及其代表小说《京华烟云》(林语堂自译为《瞬息京华》)的创作,来体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张扬自由之“性灵”最真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两位极富个性的评论家。沈从文的批评观念的核心是原始人性论,这决定了沈从文在文体上以古典和谐型为审美理想,思想上以追求原始人性的表现为评论指归。林语堂的批评观以小品文为重心,以“幽默”观为理论核心,以“娓语式笔调”为审美指归,以性灵说为契机,形成对中国古典审美观的继承和超越。而这决定了二者均是文艺自由论者。  相似文献   

14.
形成于三十年代的性灵论,在林语堂的思想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二十年代激烈言行的反思和深化;又奠定了他海外四十年的思想行为模式。性灵论不仅是林语堂三十年以幽默、闲适所构成的小品文理论,也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实行东西文化和糅合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及至一生思想发展的内容。本文旨在剖析性灵论的具体内涵并阐述其对林语堂三十年代思想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考察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有着强烈的“述志”倾向。概言之,这种“述志”倾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就他传理论而言,林语堂极为强调“个人笔调”。同时,他还倡导他传文创作应多采用“轶事”,使用“描写”手法,且应入“幽默”进“他传”。其二,就他传之创作缘起而言,林语堂的他传文创作主要是基于一种喜爱,又或者说是一种自娱自乐。其三,就他传传主之形象塑造而言,林语堂笔下的他传传主们大都符合他对“理想个人”的设想——“充满性灵有趣的个人”。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幽默文学的兴起,是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聚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倡导者的林语堂,他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木观一样,都是这次聚变所产生的新质。 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的功过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褒之者誉之为开一代文风,贬之者则斥之为“麻醉文学”。建国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者们几乎都是从社会政治原因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评价幽默文学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十一世纪的学巨匠,他的诗词章冠绝古今;林语堂提倡“性灵”、“幽默”,是二十世纪中国学史上难得的双语作家。章主要以苏轼的词和林语堂的小品为例,对两位名作家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由“性灵”一词探源入手,并析了袁中郎“性灵”说的成因、内涵及在其小品文创作中的表现特征。文章认为,“性灵”说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晚明以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反理学、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特征的时代新潮与袁中郎独具特色的生命个性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传统“性灵”理论的创造性的发挥。中郎小品文是对“性灵”说的最好印证和成功实践。其小品文之“性灵”,主要以“真”、“趣”、“新”为其基本的风格要素。  相似文献   

19.
近代作家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从“气韵”、“性灵”、“韵律”、“自然”等角度论及中国书法特征,显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及对中国书法美学的精深把握。林语堂书法美学思想展示出中国书法共时性发展规律。作为近代中国书法美学的初步奠基者,林语堂书法观具备向西方介绍中国书法文化的积极意义。辩证对待林语堂书法观,有助于当代中国书法研究多向层面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通观“论语”时期林语堂的散文主张,其核心就是他推崇备至的幽默散文观理论。这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不仅是因为他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而且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这种幽默散文观,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