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中国“211”大学教育学科教师的科研生产数据,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与合作视角阐释女性科研生产力低于男性这一“科研生产力之谜”。研究发现:(1)女性仅在与导师所建立的合作关系这项强关系的“拥有”水平上超过男性,女性“拥有的”和“动用的”其他社会资本均显著低于男性;(2)“动用的”社会资本以及“拥有的”弱关系对女性科研生产力的提升效应均显著高于男性,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上述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水平群体更加明显;(3)以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为代表的基于学缘的强关系对男、女教师群体均无显著的提升效应,在高科研生产力的女性群体中甚至显示出负向效应。本文从一个较新的视角解释了“科研生产力之谜”,并利用面板数据和计量模型设计尽可能揭示因果效应,为挖掘女性科研潜力的相关措施提供了较为稳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日本研究型大学已将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作为充分实现其自身发展和促进社会繁荣的自觉行为。本文以东京大学GSFS为分析单元,剖析其如何有效促进跨学科研究,揭示其在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成功做法,以期为我国高校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与提升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供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科研生产力是促进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研合作是推进科研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形式。文章使用SciVal科研管理分析平台2009-2018年的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教育科研机构集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研产出数量、影响力、科研合作形式等多维度评价指标,比较分析教育领域的科研生产力与合作发展状况,挖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科研合作的潜在提升空间,分析科研合作形式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科研产出数量方面,香港一直遥遥领先,而广东和澳门处于胶着的竞争状态;在科研产出影响力方面,香港和广东的归一化影响因子均呈现波动中平稳发展的态势,波动区间较为稳定,而澳门奋起直追,在近两年都保持了领先地位;在科研合作方式方面,广东、香港和澳门最主要的科研合作形式是国际合作,其次为独著和机构内合作,国内合作比例最低。目前,广东和澳门的教育科研合作发表数量不多,但其合作最有助于提高科研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国际合作论文是高校国际科研合作的重要绩效指标。本研究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三大数据库收录的2006-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的数量、被引次数、国际合作率、主导率、国际合作指数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和比重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合作广泛,主要合作国家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与密西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发表的论文最多;不同学科之间国际合作活跃度有明显差异,遗传学、电子通信、免疫学、神经科学和肿瘤学等学科的国际合作最活跃。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研管理的保障工作,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不断发展与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科研管理体系。以斯坦福大学作为个案,从科研项目申请、科研过程管理、科研成果产出以及科研环境的规范各方面,动态把握其科研管理机制,并从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和科研本身的诉求分析原因,得出美国研究型大学遵循科研本质与规律,以科研活动的生命周期为基础进行管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与科研规范等特点,对我国在双一流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生产力是最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国内外关于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科研人员自身特点,鲜少有研究关注辅助人员(指行政管理干部和工人,下同)的配置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验证辅助人员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辅助人员对科研产出(国际和国内发表论文数)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边际效益递减;在一定范围内,控制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加辅助人员数量,对科研生产力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教育要发展必须是“科研兴教”。也就是说要改革、振兴和发展教育必须靠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针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核心资源如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跨学科研究战略,建立共享服务体系,促进学科边界开放,培育科研共同体是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为了改善生态位,科研职能表现为团队的形式,即按照新木桶理论进行扬长避短式合作.但是,实践中,科研合作有名无实.通过竞合博弈模型对科研合作与不合作的各种可能进行博弈分析,并进一步对科研合作的动力进行均衡求解,最后从博弈、动力视角对科研合作的充要条件做了小结.  相似文献   

10.
11.
国际合作与体制创新:解放大学的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学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国际合作和进行体制创新。通过国际合作,可汇入世界大学建设的洪流,明确大学努力的方向,扩大大学的国际影响。通过体制创新,特别是致力于“办学自主,人事灵活,组织优化,特色鲜明”的目标,有利于激发大学创新的活力。而且,国际合作与体制创新是相互推动的,二者汇成一股合力,共同解放大学的生产力,推进中国大学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共享系统的应用服务协作平台建设项目,分别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从2003年12月~2006年6月整个研制、建设过程中,开发人员始终遵循“需求导向驱动、分期实施建设;逻辑集中管理、适度分布部署;统一标准规范、保障信息安全;借鉴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3.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是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将直接影响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科技创新工作。因而有必要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过程、科研特点的分析,在能力的结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结构要素,继而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屡遭抨击,改革呼声四起。本文从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指标等角度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绩效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发展新形势下,广州市依托校地协同创新联盟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在运行模式、科研管理、科技融合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政策特点。通过突破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创新激励等机制方面的障碍,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可以有效促进校地协同创新,提升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和InCites科研分析工具,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合作的科研现状统计,以协同产出论文为切入点,分析及计算比较2009-2018近十年间哈尔滨工业大学独著、国内合著、国际合著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ESI优势学科的工程学、材料学相应论文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从提升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国际合作发挥的作用,并就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通过大学企业合作研发促进创新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受到了政府和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地,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大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体制机制创新。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讨论,对亚洲国家的考察则相对匮乏。在邻国日本,国立大学在其国家科研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为适应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日本国立大学的产学合作研发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尝试。日本国立大学产学合作研发体制机制的最新变革及其特征,可以为中国研究型大学产学合作研发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器。高校作为科研储备和科技研发的重要部门,应继续深化校企科研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双方共赢。这关系到现代高校科研创新改革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薛蓉  林明华 《教育评论》2022,(9):124-127
根据义务教育要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机制精神,闽江师范专科学校教科所开始探索如何与区域教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提出了“1235”工作机制,通过区域行政、高校科研双轮驱动,促进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产学科研合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但总体效率并不高,各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相关问题层出不穷。产学合作的法律制度创新势在必行。法律制度创新旨在建立大学与产业科研合作的创新法律机制———产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政府服务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法律机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产权法律机制是核心,风险防范法律机制是动力,政府服务法律机制是保障,权益保障机制是基础,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