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三类 ,即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隐性课程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粗放型”水平制约着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体现。深刻认识隐性课程资源,反思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而构建起开发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更具德性教化价值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3.
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引导道德认识,熏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发挥其德育功能。优化存在于高校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德育隐性课程有助于发挥德育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的。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从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领域出发,把握“四个原则”,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阐述了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途径,即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德育隐性课程是显性课程的有效补充,是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点的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教育与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对人的个性品质包括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是实施道德教育和个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对什么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的联系、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问题以及实施原则进行审视和探讨 ,将有助于完善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促进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课程与哲学、心理学的关系为立足点,从孔德"实证主义"、波兰尼"默会知识"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实证主义"、"默会知识"哲学观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行为主义、内隐学习等心理学流派与课程的关系;德育的特殊性等角度入手,探析了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源头。从不同方位、不同纬度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作了梳理,以期通过本文的梳理,加深对隐性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从而对德育工作的实践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同样不容忽视。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具有隐蔽性、导向性、情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它通过与显性课程、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学校制度相结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隐性德育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德育资源宝库,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隐性德育资源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整合和优化隐性德育资源,构建完整的隐性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将隐性德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德育实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浅论内隐课程与学生非理性因素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内隐课程能潜移默化地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内隐课程能起到发展想象力、培养优良品质、激发兴趣、陶冶情感、磨练意志等作用。因此,应该充分开发内隐课程,以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以精神文化熏陶学生,以物质文化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营销策划岗位职能的要求与传统教学内容的不足,以及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营销策划课程内容改革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体育隐蔽课程的多元文化传递价值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蔽课程继杜威之后,其领域不断拓宽加深.体育隐蔽课程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文化上所体现的价值也被逐渐地被发掘出来,将从体育隐蔽课程在体育与文化传递过程中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学生对此种文化模式的认同、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学生文化认识的影响以及隐蔽课程中的人际交往四个方面,展开对体育隐蔽课程在文化传递中所体现的价值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确立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一大进步.但如何正确认识与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认为: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把学生当作"上帝",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不能削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论文在分析研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出了8条具体措施,对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程理念变革的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述了20余年的体育课程改革,尤其是体育课程理念的变革。强调新的体育课程观更加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淡化技术学习观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倾向,实现体育课程的生活回归,并实现从甄别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的体育课程评价功能认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 ,得出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以下价值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 ,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到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 ,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索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课程,选用教材,突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资料、理性思辨等方法对学生体能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发展体能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体育课程形态的作用,遵循体能发展的规律与原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堂成功的外教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进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旨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些方面引发我们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反思,促使我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确立现代的教学观,正确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