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2.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选择国内有关媒体对非典型肺炎的报道,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的流言传播、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问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张艺蓉 《考试周刊》2007,(33):103-105
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由于媒介在社会协调过程中带有明确的引导性和倾向性,加之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和"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使之偏向于放大媒介的功能。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受众的这种放大行为,探讨受众对媒介社会协调功能的正向和反向的放大,以及针对这种放大情况的建议,力求引发媒介研究层面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下,针对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应在构建并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过程中,着重提高职业道德的"刚性",精细化传媒的市场定位,强化"把关人"作用,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泛滥,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反映。网络谣言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针对这一现象,找出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对网络传播的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以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前年的社会热点事件"虎照风波"出发,探讨了在这一事件当中,处于新媒介--网络的背景之下网络受众即网民所起到的作用,这种作用所反映出来的网络这一新媒介带来的受众变化,以及受众变化对社会和大众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关于SAPS和H1N1的相关媒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比较,分别从现代社会的性质、媒介和受众三个角度探究了"媒介恐慌"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进而联系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特殊背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界建立起媒介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意义在于,用有效、普适的方式维持和规范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使媒介成为真正对公众负责的媒介.其内涵是:基于共同体对于“责任”内涵的共识,由大众传媒组织或个人作为执行主体,社会为其义务方,媒介通过自觉维护新闻职业道德、追求专业主义的自律体系,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在与政治、市场、公众和第三方机构互动中,接受问责与监督,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受众目标的一种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近媒介效果研究证明,媒介的影响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普遍的,媒介效果一方面依赖于受众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受制于受众对媒介内容刺激物的接触情况。“O-S—O-R”作为新的媒介效果研究模式可以解释受众本身具有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倾向。社会心理学传统在整个大众传播理论的七大理论传统之中“地位显赫”,其中受众研究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受众的动机、受众的态度、受众的心理倾向、受众的行为等问题本身都是传播学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重点是努力识别个体差异、有效设置“O”变量、合理计划研究步骤。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妇女地位地不断提升,女性形象也愈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介上。人们通常认为,媒介形象总是"直接"、"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但社会性别理论却认为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易从男权角度对性别进行概括和简单的归类,进而使得女性形象模式化、角色定型化。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点,由此形成了受众对女性形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无意识,而受众的性别印象又是媒介表达的动力和来源。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起了强大的作用,因此,媒介应当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承担起改变女性性别误解主要的责任,从而促进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环境下的文献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卡茨(Elihu Katz)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文章综合有关研究,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同传统的信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文章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具有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特征,从而引入媒介传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综合考察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阅读的文献接受情形,从读者地位反过来审视当代图书馆的管理和运作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媒介的权利和责任被人们淡忘,其含义也被现实扭曲.媒介生存的最根本理由在于表达自由,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自由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严峻考验;在媒介发展的历程中政治逻辑、商业逻辑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信念同样受到来自媒介自身利益的侵蚀.确保媒介良性发展必须在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媒介良性发展不得不求助于法律的切实保障,必须确保公众的广泛参与,也需要媒介自身予以严格自律,但是媒介良性发展最终必须要求助于人类的理性和良知.  相似文献   

13.
媒介异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组织和媒介从业人员在媒介生产实践中的异化、媒介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异化、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异化,并辅之以相关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谢薇娜 《文教资料》2010,(11):228-230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在受众研究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在尊重受众的同时,培养受众这种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本文以受众研究为基础,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麦克姆斯和肖的《形成议题的研究报告》一揭示了一个重要理论,即大众媒介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形成或影响舆论。因此,议题设置成为媒介舆论引导的一个常用方法。但是今天的受众作为讯忠的接受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为此,在议题设置中要达到良好的导引舆论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议题的真实性,即议题必须建立在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题设置要考虑受众的导向需求,即议题本身具有人皆共知的重要性,议题与受众有极大的相关性、议题包含很强的趣味性;议题量的控制,即媒介在一段时间内设置的议题应有轻重缓急、数量控制:议题设置的时机把握。一般说电视新闻有很强的短期效果,而报纸则持续更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浅论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众传播媒介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媒介素养教育内涵,透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以引起人们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大众媒介、受众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回族受众的媒介使用情况,对于深层次认识瀍河回族区少数民族的信息传播方式、回族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分析传播与回族社会的发展关系,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媒介接触对回民日常生活和观念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在回族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媒介在回民生活中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功能,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基础的新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控制与超越理论描述了媒介、媒介受众和它们所处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三者相互之间形成的控制与超越关系,说明了被控制者亦有超越控制的现实可能性,并以超越为主线论述了媒介受众主体性的生成、确立,直到受众概念的终结,展示了媒介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介以其广泛的普及性占据当前社会传播的优势话语地位。电视媒介通过其符号的叙事与抒情形成对消费的引力,电视文化场的磁力。正是通过电视意识形态对消费态度的培养,完成了电视媒介培养社会消费态度、引导社会消费舆论的功能.即电视媒介文化通过其涵化特质对受众消费行为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介一切传播的根本出发点,媒介的受众观念直接关系到媒介的兴衰成败。本文通过对中西媒介受众观念演变历程的比较分析,指出新闻媒介必须从受众需要出发,同时考虑传者的需要和传播的社会效果,积极地引导受众,促进社会的发展,保持引导与满足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