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皖西学院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找出运动损伤的特点,为大学生预防运动损伤,合理健康的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指导。研究发现:大学生运动损伤半数以上发生在课余运动;踝部损伤和关节扭伤比例最高;篮球运动最易发生运动损伤;思想不重视、运动损伤知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合理、运动技术动作错误、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是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德州学院体育系及高水平运动员共计100人,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损伤主要为踝关节扭伤,股后肌群拉伤,膑骨劳损,腰背肌损伤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训练组织不合理,身体机能欠佳,训练水平不够,心理状态不良等。建议运动损伤应从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心理教育等角度进行防治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对德州学院体育系及两水平运动员共计100人,进行了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损伤主要为踝关节扭伤,股后肌群拉伤,膑骨劳损,腰背肌损伤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训练组织不合理,身体机能欠佳,训练水平不够,心理状态不良等。建议运动损伤应从运动训练、组织管理、心理教育等角度进行防治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对红河学院体育院系学生足球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足踝部损伤率最高.损伤的类型主要是关节韧带扭伤、擦伤、劳损、挫伤,偶有比较严重的运动损伤,如骨折、脑、胸腹部挫伤.运动损伤的高发时段是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过多的对抗冲撞、犯规;局部负担过重;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场地不良、技术动作错误等.建议重视运动损伤防治知识的教育及运动后全身或局部的放松恢复;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和比赛;加强体育道德风尚教育.  相似文献   

5.
马俊阳  王超 《学周刊C版》2014,(9):229-230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黄淮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学生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黄淮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学生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莆田学院定向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制约莆田学院定向运动开展的因素,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更好地开展莆田学院定向运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高校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根据踝关节生理结构,分析了造成踝关节损伤的原因:运动和训练中准备活动不充分,缓冲不够,气候不良与场地不适应,带伤和疲劳状态下训练、心理状态不良等.预防踝关节损伤应全面地从尊重科学规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缓冲技术,提高平衡能力入手制订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又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为什么会发生运动损伤呢?原因很多,可分为直接原因和诱因,其中直接原因有: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气象的影响九种。诱因有:各项运动的技术特点和局部解剖的生理特点两种。我们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挫伤、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中学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由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训练水平、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环境和运动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还可以引起残疾。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地重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怀化学院体育系2008、2009级健美操专修学生在健美操运动中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健美操专修学生的运动损伤多发生于踝关节、大腿、腕关节、膝关节、腰等部位,损伤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3月份和10-12月份,损伤时期多发生在平时技术训练时.造成运动损伤有客观与主观原因两方面.针对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运动训练以及竞赛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运动损伤。这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或控制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四所学校在体育课堂发生运动损伤的1235名学生进行统计与调查,提出一些预防体育课堂上运动损伤的建议。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不仅需要健壮的体魄,全面的运动技术,综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谈谈运动损伤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的影响。一、体育教师运动损伤的类型R原因体育教师身.上存在的运动损伤多种多样,发生的部位可遍及全身,大体可分为:陈旧性损伤、急性损伤、疲劳性损伤,其中以软组织的陈旧性损伤为多见。1陈旧性损伤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在95%可信区间,其中慢性损伤占5156%,多以关节劳损,肌肉酸疼、疲劳性骨膜…  相似文献   

14.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如果在体育运动中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不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仅会使高水平的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或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可使身体残废(如体操运动员桑兰),甚至造成死亡事故。而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给广大群众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可见运动损伤的影响是严重的。对于运动损伤来说,…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及学生应充分认识运动损伤,在体育活动中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生损伤情况,能够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防止更大的伤害。一、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1.思想上不重视,麻痹大意,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当。体育教师、学生和运动员思想上轻视运动损伤,认为"常运动的...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运动损伤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给学生身体带来损伤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而且又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找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是体育教师应该重视的。体育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看来,中小学生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部分跆拳道运动员损伤的原因、特点和关键部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跆拳道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之后,将会产生巨大生理及心理的障碍,这些障碍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训练、比赛和健康恢复;②目前大多数运动员自身十分缺乏预防损伤和损伤后应该及时采取的心理恢复方法、措施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③部分教练员对运动员事先如何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文章根据跆拳道运动员目前的损伤情况及其心理反应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心理恢复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运动损伤不仅会对训练者身体造成直接损伤,还会给他们留下一定的心理创伤。因此,在业余运动训练中应该充分重视运动损伤,尽可能的避免损伤的发生,并且还要第一时间治疗损伤。本文也是从这个点出发,全面分析了业余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损伤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后提及了损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问卷法,访谈法对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损伤比较普通,损伤类型主要以急性损伤为主。其中发生运动损伤常见的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田径。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依次是下肢、上肢、腰部和肩部。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规范,场地器械不良,准备活动运动不合理,运动量过大等问题,并依此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世健 《考试周刊》2007,(45):109-110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比赛中、训练中、教学中等所发生的各种损伤。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主观原因包括思想因素、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上存在缺点错误、身体素质以及疲劳等方面;客观原因则指教学、训练和比赛工作方式不当、运动场地设备有缺点以及不良天气因素的影响等。针对运动损伤的各种原因,必须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如通过充分准备运动、合理安排运动量、加强训练工作、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意识、重视安全教育、注意运动场地、器械设备和个人的保护用具安全卫生等。本文针对近年来参加体育锻炼者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多的现象,从运动医学的角度,谈谈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种类、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