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滕固小说论     
滕固的小说创作深受唯美主义影响 ,但他并不是一位单纯的唯美主义作家。他通过对丑陋人性、颓废人生的描写表现了浪漫情调和冷峻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2.
以赛亚·伯林对人类的本质持有深刻的理解,他关于人性的洞见是其自由思想的渊源,研究伯林的人性观有助于我们厘清其思想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他的自由观而言极为重要。伯林强调选择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是人最重要的本质,选择赋予人性以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性。伯林笃信人性是多样的,拒斥存在某种单一的、固定的人性,他认识到人性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因而尊重特殊性,包容个人的选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学即人学。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在人性中应当具备哪些品质?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以儒家伦理为基准,为我们展现了他对于人和人性的一些看法——仁、孝、义、心正、轻利等一系列美好的传统道德,他认为这些应当是人性中所不能缺失的,给生活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的人以莫大的启示。《聊斋志异》这部艺术的瑰宝,其精神价值对现代生活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心理复杂的希斯克利夫的形象。然而,希斯克利夫并不是一个魔鬼。他只是在不断的虐待与抛弃下,人性开始扭曲,成为一位疯狂的复仇者。最终希斯克利夫在复仇的思考中选择重新回归纯净的人性,实现了本我、自我到超我的转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5.
英国文坛20世纪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充满了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小说中无处不在的象征手法赋予了整部作品以浓烈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并不是作者运用象征主义的真正意图所在,在这浓郁的散文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背后,劳伦斯向读者传递了他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憎恨,深刻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人性的摧残。让读者充分意识到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性被吞噬、两性关系被扭曲——这样一个病态的世界势必要被扭转,同时表达了他对美丽的大自然、完美的人性及对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企盼。  相似文献   

6.
长期来,人性问题是个理论禁区。粉碎“四人帮”,冲破理论禁区,人性问题又获得重新研究探讨的机会。在讨论中对于什么是人性,众说纷纭。我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这里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凡是一般地考察某事物的性质时,总是指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人性,顾名思义也是指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他有许多属性,归结起来不外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本质的,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人性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是有多种属性,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研究它。而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称之谓人的关键。生理学、解剖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这一形象的个性化魅力,不是在于他对封建制度的反抗,而是作者在他身上倾注的人性的宽容,核心精神就是他的自私人格。  相似文献   

8.
对于《猫》一文主题思想的解读,素来争议颇多,但基本都可归为“动物弱小论”.《猫》是一篇深刻反省人性、批判人性的散文.对三只猫命运的情感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灵魂的直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为读者人性的自我修缮提供了示范.其主题思想应该定位到“人性批判论”,而不是“动物弱小论”.  相似文献   

9.
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协调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观历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各种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产生和演变,都是以人性假设论为前提的。早期的管理者并不是没有意识到人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而是他们依据的人性假设前提有所不同而已。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说中,对于人性的假设就有“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不善”三种观点之分;而在现代西方管理史上,先后出现的科学管理模式、人际关系模式、权变模式就是分别从“经济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出发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反人性者的人性是谁在反人性呢?反人性者的人性又是一种怎样的真相呢?1.吃人者吃人者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冷酷的吃人者,譬如鲁四老爷。祥林嫂活着的时候他没给过她一个好脸色,除了皱眉,还是皱眉(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皱了皱眉",祥林嫂被婆婆捉回时他"皱一皱眉",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他"照例皱过眉");祥林嫂死去的时候,他高声骂她是个"谬种"(相当于"扫把星"),死得不是时候。这个冷酷保守、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骨子里却是个爱贪小便宜的市井小人。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捉走的消息时,他说:"可恶!然而……。""可恶",是因为对方打狗不看主人,侵犯了他这个主人的威严;"然而",是因为他认为祥林  相似文献   

11.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他的任务就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每天满载着知识回到家中,而应该在这同时,不断地以美与善这些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去熏染他们的情感,使之人性趋于完美,人格趋于健全.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价值,注重知识的授受,而忽视情感价值,削弱情感的陶冶,那么,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将可能是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  相似文献   

13.
以“天赋自由”为基础,约翰·洛克(john Locke)建构了他的开明政治学说;与此相对应,“为了自由”则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根本。在他看来,渴求自由是人性的基本原理,但要达致自由的境界,并不是人性的无节制伸张,而是“习惯”,是习惯成自然的“自由”,是“必然”之后的产物。教育的原则就在于克制自我,培育理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他的任务就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每天满载着知识回到家中,而应该在这同时,不断地以美与善这些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去熏染他们的情感,使之人性趋于完美,人格趋于健  相似文献   

15.
政治本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由于理解的偏差,使我们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一直存在着误读.文学不是作为政治的从属、工具,就是对政治的疏远、间离,甚至恐惧.这些都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相悖的.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政治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人性内涵和它对于人性生成的意义,才可能真正把握它的审美本质.文学和政治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以政治文化为根本中介,在一种特定历史语境中双向互渗互动的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后期,封建统治日趋糜烂,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原本“和谐”的关系开始破裂,并逐渐恶化,资产阶级的本性也进一步暴露。莎士比亚加深了对资产阶级本性地认识,他的人性观发生了转变,他的戏剧创作改变了以往以歌颂人性、赞美人性为主的创作风格,而转以揭露人性弱点为主,论文将从他的悲剧所反映出的轻信恶人的花言巧语,轻视好人的忠实高尚、欲壑难平,人性沦丧等在欲望面前暴露出的人性弱点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老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每天载着知识回家,而应该同时以美与善去熏染他们的情感,使之人性趋于完美,人格趋于健全。忽视情感价值,削弱情感的陶冶,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将可能是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  相似文献   

18.
在贺麟先生看来,哲学不是空疏虚幻的玄想,不是太平盛世的点缀,不是博取科第的工具,不是个人智巧的卖弄了;作为时代的精华,哲学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哲学知识或思想,是应付并调整个人及民族生活上、精神上的危机和矛盾的利器。同时,哲学又是一种学养,哲学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那些眼光挑剔的读者,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最好的不是那些讴歌人性美好以及有着"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他们需要看到的是那些直击人性黑暗与荒谬、没有任何作者"风格标签"的作品,其实这些在欧·亨利的作品中,不在少数。《钟摆》也许是其中最不引人注目,却又最"复杂"的小说之一。外出归来的丈夫发现妻子因母病重离家,突然良心发现:"现在他明白了,凯迪对他的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枯燥无味的家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他考察人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对人性的悲观绝望贯穿了所有作品;而《伤逝》是以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爱情加入全部人性考察的,如此,丰富完善了他的国民性(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