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化客家牌子锣鼓繁衍于明代,是流传于闽西北客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吹打乐。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的积淀,宁化牌子锣鼓逐渐形成了由南北曲以及民间小调为主的曲牌体系。牌子锣鼓的曲式结构为联曲、联奏形式,调式、调性色彩丰富多彩,还大量存在交替调式的现象。牌子锣鼓广泛应用于祭祀、庆典、灯彩、迎神庙会等场合,乐器有唢呐、小鼓、边鼓、拍板、锣、钹等组成,多为边走边奏的表演形式,深为老百姓喜爱。  相似文献   

2.
<正>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用途广泛、技巧丰富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民间俗称为大笛、喇叭。唢呐通过气息的控制,亦能使音色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所以唢呐不仅能够演奏出粗犷挺拔的刚气,还能够演奏出细腻委婉的柔情。唢呐发音高、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奏乐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  相似文献   

3.
砀山唢呐乐班主承中原文化,乐器使用和乐队编制基本上承袭了鲁西南鼓吹乐。唢呐和笙为主奏乐器,大型乐班增加了弦乐器和笛子,中型乐班增加了电子琴和架子鼓,但没有弦乐器,小型乐班更多保留了鲁西南鼓吹乐原形。主要为婚嫁、丧葬、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小孩周岁等场合演奏,逢年过节等一些喜庆的日子也进行表演活动。演出形式分“搭台吹”、“无台吹”和“走吹”。唢呐曲目主要有地方戏曲曲牌和唱腔,唢呐牌子曲、民间小曲和器乐曲,歌曲联奏。  相似文献   

4.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5.
唢呐作为我国传统民间乐器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因为唢呐演奏时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复杂繁琐的演奏技巧,很多学生在进行唢呐学习时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唢呐学习,通过调查比对,我们可以发展,吟唱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许多在唢呐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吹唢呐时因气息不集中而发不出想要的音调,因舌头不灵活做不出发出固定音调的形状等问题.本文主要是对不同的吟唱方式在唢呐演奏课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在唢呐演奏学习中发挥吟唱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玮 《时代教育》2010,(9):79-79
唢呐在我国扎根于民间,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它既有声音高亢嘹亮、表现力丰富、个性较强的音色特点,同时又有粗狂豪放、细腻委婉于一身的特征。他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典型的名族民间吹管乐器被广大民众所喜爱。完全掌握唢呐的吹奏方法是件不易的事,唢呐的演奏难度非常大,跟内部结构、部件的灵敏度、制作工艺、吹奏方法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谢郢锣鼓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谢郢村锣鼓班子创作并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是安徽花鼓灯锣鼓演奏形式之一,作为花鼓灯的姊妹艺术,其演奏手法多样、鼓谱丰富、表现细腻,是淮河流域民间打击乐的代表,有"民间交响乐"之称,是研究民间鼓乐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传承价值。通过对谢郢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从其历史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京西吹打乐是以儒家的音乐为主体,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部分组成,以吹管乐器为主、多种打击乐器参与演奏的音乐为"吹打乐"。当地人称吹打乐者为"吹打班子"。  相似文献   

9.
羊年二月六日,安岳县文化局、文化馆举办了一次闹年锣鼓表演赛,为抢救即将消亡的安岳民间打击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安岳年闹锣鼓,民间统称“耍锣鼓”。它突出的特点是:每队由高、低音两只马锣(亦称上下马锣),和鼓、锣、钵五件打击乐器组成(一般打击乐队均只用一只马锣)。高音马锣(乃)和低音马锣(龙)互相穿花配合,其演奏效果别具一格。如:  相似文献   

10.
"三壁吹打乐"是流行于河南新县的一种民间器乐艺术,是淮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有17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器乐艺术中,"三壁吹打乐"演奏曲牌音乐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在自然人文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三壁吹打乐"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过渡性、融合性、多元性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于都唢呐“公婆吹”是客家人自我认同、自我确认的身份标志,已在民间流传了1000余年。如今,其音乐曲牌仅存十余首,“公婆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命运。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遗产经济”来打造,传承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家乡一绝──威风锣鼓山雷斯太原市古龙吟区十L中她身被山西的‘城风锣鼓”驰名中外。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鼓声“咯咯”震天下。我是山西人,为家乡的“威风锣鼓”骄傲。因为它给人以力量、信心、启迪,使人拼搏向上。“两会一节”上我亲眼目睹了“威风锣鼓”的雄姿风采,看到了炎黄子孙的神威。一面朱红色的大鼓比一张八仙桌还要大,由六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汉子一齐擂。在鼓周围还有四面小鼓,鼓声齐鸣,这不正是山西人民团结一致并肩前进的象征吗?鼓手们身穿彩色的绸衣,头包黄色的绸布,鼓梯上还系着红绸,在阳光下,在微风中,鼓手…  相似文献   

13.
打鼓     
小调皮,打小鼓 一会儿轻 一会儿重 咚咚咚,咚咚咚 打得小鼓 痛痛痛,痛痛痛 哦,原来小鼓“咚咚咚”是在喊“痛痛痛”啊!也许 有天真的孩子的耳朵才能听出来吧! 只打鼓@秦佳敏$江苏省扬州市平山中心小学一(1)班 @杨丹$江苏省扬州市平山中心小学~~  相似文献   

14.
德州及周边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应用及其文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目是传统音乐传承的重要表现载体,同时,也是民间艺人和乡民思想观念的体现。本文分三部分:一、鼓乐班的表演形式及曲目统计;二、鼓乐班的常用曲目分析;三、民间曲目的文化观照。笔者认为:1、大部分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没有失传,它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2、反映了两千多年礼乐制度的继承和新时期的“礼”“乐”重构现象。3、流行歌曲吹打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支唢呐半台戏。”唢呐在乡村音乐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它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别适合演奏热烈欢快的乐曲。在我们农村小学小型乐队中,添加这么一两支唢呐,并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能给乐队注入鲜活的分子,增添不少亮丽的色彩。多年来,我指导学校乐队,觉得唢呐最不好教,主要是准备工作繁琐,音准不好把握。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初学时教师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一、帮助学生选好理想的哨子,炼就过硬基本功唢呐的音质好坏主要取决于哨子是否理想,特别是初学者,气息短,经验不丰富,若是没有易吹的哨子来学习…  相似文献   

16.
“叽叽”、“叽叽”,这是成群的小青鱼游过时发出的响动声音。“咚咚”、“咚咚”,原来,驼背鳟鱼正在寻找伴侣,传过来的声音就像打小鼓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德州鼓吹乐的恢复和发展,使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目前德州鼓乐班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表演流行的现代曲目,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而且正在重构新时期的“礼”与“乐”。  相似文献   

18.
锣鼓     
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之一。是一种管弦乐和打击乐合奏的大型合奏形式。盛行于南方,如苏南的"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十番丝竹锣鼓";浙江奉化的"划船锣鼓";广东潮州的"潮州锣鼓"以及福建、江苏、浙江一带的"十番锣鼓"等。其特点是管弦乐器并用,打击乐器非常丰富,特别是在锣或鼓的种类上有许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9,(6):45-45
日期:7月10日至18日,10日全天报到。内容:1.中央音乐学院小鼓和中国音乐学院爵士鼓考级教材,达2级水平;2.鼓乐队、爵士鼓、综合打击乐3个基础演奏教程,3.演奏乐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12至15首;4.观摩小鼓手演奏示范课;5.考核:小鼓、爵士鼓1至2级与乐曲演奏,主考评析、指导。  相似文献   

20.
湖南花鼓戏     
《初中生》2009,(6):41-41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的花鼓、灯戏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风格各不相同。花鼓戏源于民歌,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和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的特点,地方色彩非常浓郁。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