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比其他学科有更大的范畴,更多的内涵和更强的综合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是一个庞大的母系统,这个母系统又有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我们有“从心所欲”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只要不破坏这个系统的“矩”。语文学科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活动于课堂,更需要活动于社会之上,自然之中。语文教学的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怎能只局限在课堂和课本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贯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最基本的属性还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凭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呢?  相似文献   

3.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开放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丰厚的阅读素材、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独特的人生经历,“书籍”与“生活”就是开放性课堂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依类定品,区别高下优劣,颇有道理。对于语文教学艺术,很有启迪意义。目前,语文课上的确尚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其症结之一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研究“境界”理论,对于解决问题,应该不无裨益。一、古代“艺术境界”的理论古代的“艺术境界”理论可散见于文化艺术领域。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唐代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将人生分为三境界。唐代书画家张怀瓘将书画作品分为“能品”…  相似文献   

5.
语文姓什么?语文教学的理念是什么?国外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诸如此类的研究和探讨,无论怎么热闹和激烈,对于普通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教自己的书,让别人去说吧!”或许仍是他们最无奈也是最“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晶  单文悦 《现代语文》2010,(6):103-104
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是知识传承的桥梁,是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生活中,无一不体现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要有“大语文”意识。真正地做到“课堂小语文,生活大语文”才行!通过一些时间的摸索,笔者有了这样的一些的反思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对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他的"大语文教育"概念主要是三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充分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语文教学,决不能以追求浮华虚化的表面现象为目标,而应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注重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不断夯实“双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至宇宙天象,下到鸟兽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到人情物理,可以说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和生活同在,与思维共存,跟政治结缘,同科学相亲……语文学科简直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  相似文献   

12.
13.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要如何做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相似文献   

14.
一个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独立阶段→熟练阶段。第三阶段是个人事业发展的终极地 ,但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境地。有些人是在熟练教学工作之后不断重复教学 ,他们是充满匠气的教书匠 ;还有一些人熟能生巧 ,追求创造 ,并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他们是充满匠心的艺术家。后者之所以是艺术家 ,必定是将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定位在艺术之列。何为“艺术” ?狭义的艺术指“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如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广义讲 ,艺术指富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问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孙阳 《现代语文》2014,(12):41-44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国著名期刊《语文学习》曾连续地在封面上印上了这句话。这也是我们通常认同的大语文观。今天再谈大语文教育,读者不能不对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有所了解。对张孝纯的主张,温钧陶作过很好的概括:“‘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难以走出高耗低效的窘境,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囿于课堂,囿于教材,一切围绕考试转。这种做法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割断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毫无生气。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成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呢?我认真学习“大语文教育观”,深入领悟其丰富内涵,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提出……来试图弥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壑。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教学界时,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将回归“生活世界”当作解决旧问题的新药方。  相似文献   

19.
小学一二年级(后称"低段"),是儿童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走向有意识学习的小学生活的开始。语文学科在小学低段的教学课时,一般为每周7至9课时(各地课程设置略有差异),这意味着孩子天天都有语文课。小学低段的语文如此重要,上好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和小学语文也是紧密联系存一起的。从某种角度上讲,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过程,语文教材除了所具有的艺术美外,形式美、自然美和社会美都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