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21世纪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珊珊 《现代情报》2003,23(11):104-105
本文从阐释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图书馆的特点、优越性、功能及服务模式,最后对我国建设数字图书馆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数字图书馆—21世纪的“藏书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所收集信息载体转变为光盘、软盘等电子载体,“电子图书馆”应运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可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的信息,“无墙图书馆”出现了。这种图书馆可以是无形的,不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供逼真的访问,“虚拟图书馆”由此得名。综上所述,从本质上说,图书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共享途径与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章红 《现代情报》2003,23(7):9-11
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特点的简要分析,指出这三种图书馆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的各自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使这三种图书馆在21世纪初叶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在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走出了概念探讨阶段,但是整个图书情报界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却并没有一个权威、完整的表述.总之,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21世纪图书馆家庭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静 《现代情报》2003,23(9):38-38,41
本文分析了21世纪图书馆家庭化发展的必然性,并阐述了图书馆家庭化是21世纪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的分析比较,指出只有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有机结合,共存互补,才是21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文章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特征,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及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图书馆是否能够生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改革旧的模式,走数字化、网络化道路是图书馆生存下去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图书馆的研究热点——数字图书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胜利 《情报杂志》2002,21(2):12-14
就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成就,找出差距。并对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聂鑫 《情报科学》2005,23(2):208-212
本文概括介绍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着重探讨了其两种思路即显式反馈方式与隐式反馈方式下的具体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2.
《科教文汇》2020,(9):F0004-F0004
克里斯蒂安·德迪夫(比利时,1917-2013),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德迪夫,1917年出生于英国萨里郡,在比利时安特卫普长大,并在安特卫普的圣母学院完成初等教育。1934年秋进入天主教勒芬大学主攻古代人文。但他逐渐发现对医学和科学更感兴趣,从而树立终身从事科研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科教文汇》2020,(12):F0004-F0004
本·莫特森(丹麦,1926-),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莫特森,1926年7月9日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丹麦裔美国人家庭。中学毕业后,由美国海军部送到普渡大学接受军事训练,并留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1947年,莫特森进入哈佛大学当研究生,在施温格教授指导下做博士论文,选的题目是核物理问题。施温格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4.
<正>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31-2019),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施里弗,1931年5月3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中学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机电工程,三年级时改为主修物理。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当巴丁的研究生。1957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后在伊利诺伊大学任教。自1962年起,历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康奈尔大学怀特讲座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等。1994年  相似文献   

15.
<正>巴鲁克·布隆伯格(美国,1925-2011),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隆伯格,1925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海军学院学习数学,并于1946年获得数学学士学位。退役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改学医学。在此期间,他曾随寄生虫学者前往南美洲偏远山区从事医疗服务,并进行公共卫生调查。他在调查中发现,各种族群对于相同传染病的反应都不太相同,这种差异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好奇心。1955年,布隆伯  相似文献   

16.
《科教文汇》2020,(1):F0004-F0004
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1921-1996),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21年7月14日出生于英格兰西约克郡托徳莫登。1943年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化学学士学位,1943年至1950年先后任职于加拿大原子能工程署、加利福尼亚伯克利辐射实验室,1950年至1978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1978年后任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直至退休。  相似文献   

17.
<正>丁肇中(美籍华裔,1936-),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两个月后随母亲回到中国。1943至1945年,曾在四川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读书。1948年,随其父母去中国台湾,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中学毕业后,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相似文献   

18.
<正>阿兰·劳埃德·霍奇金(英国,1914-1998),196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14年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伯里。1936年,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至1952年,任剑桥大学讲师、科研院长助理;1970年,任生物物理学教授;1978年,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在他一生中,始终保持着与剑桥大学的密切联系。当霍奇金在三一学院学习时,就已经开始进行关于蛙神经的一些简单实验,并持续了很多年。求学期间,他了解到伯恩斯坦关于神经冲动传导的理论。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尤金·保罗·维格纳(美国,1902-1995),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维格纳,1902年11月17日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925年毕业于柏林工科大学。1928年,在柏林高等技术学校担任物理学讲师。1930年至1936年的部分时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兼任数学物理教授。1937年入美国国籍。1936年至1938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从1938年至1971年退休为止,一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物理教授。  相似文献   

20.
<正>卡尔·齐格勒(德国,1898-1973),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898年11月26日生于黑尔萨,1920年获马尔堡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7年任海德堡大学化学教授,1936年任哈雷萨勒大学化学学院院长。1943年任威廉皇家学会煤炭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齐格勒主要致力于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发现了金属铝和氢、烯烃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