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折的历程周振甫先生的《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由中华书局出版了。它的出版,反映了近30年来古典文学界在“左”的思潮干扰下艰难探索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2.
周振甫先生《李商隐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对李商隐研究有所创见,学术质量较高的著作。周先生研究李商隐有年,用力极勤,他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态度来选注这本集子的。周先生根据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商隐以骈文为诗这一创见,从比较广阔的领域对李商隐的作品进行了探讨,取  相似文献   

3.
本文辑录50余年来元曲作品选注本书目,酌情收入少量有关重要的通代选本,旨在展示新中国时期本领域的编纂出版成就,并为读者查访使用提供索引。一、元杂剧《元人杂剧》,邵曾祺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列入《中国文学名著丛选》。《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每次都有所修订。最新版是1998年版。《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元代包公戏曲选…  相似文献   

4.
编辑风采     
《中国编辑》2007,(6):F0002-F0002
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原名麟瑞,笔名卞慧。著名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家、资深编辑。1932年,在无锡国专学习时,经徐调孚推荐,进上海开明书店.从事校对、编辑工作。40年代责编钱锺书《谈艺录》、80年代责编钱锤书《管锥篇》、《管锥篇增订》,树立了编辑与作者密切合作的榜样,被出版界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5.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6.
著名编辑家、第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5月15日17时20分,与他热爱的编辑工作和热爱他的无数读者长辞了。 在我国的出版人中,真正不间断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时间最长的,要算周振甫先生了。他不只编龄近七十年,而且是实实在在、日日不停地工作了近七十年。在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第一人,则当之无愧。虽然他也办过退休手续,但实际上,他没  相似文献   

7.
莫远人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 远人同志与我相识于四十年代后期,解放后,大部分的时间工作在一个单位。他为人忠诚,忠诚于同志,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党的事业。我永远不会忘记,在他住院的第一天去看他,他交给我一份《关于乡镇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研究报告》初稿,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8.
周振甫     
周振甫从1932年进开明书店算起,从事校对、编辑工作,已经整整50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不仅审读、编辑了许多书稿,积累了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而且潜心研完古典文学,成为卓有成就的专家。 1932年10月,当时正在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的周振甫,经徐调孚介绍,进了上海开明书店。到开明书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宋云彬校对朱起凤的《辞通》。之后,在王伯祥主持下,参加了校对《二十五史补编》的工作。周振甫在校对吕调阳的《汉书地理志详释》时,发现书中对水道有不少错误说法,写了一篇跋指出其错误,并将跋文附在书后。当时,开明书店要出版中学生丛书,由他  相似文献   

9.
《析事明理》专栏创办两年来,在基层官兵中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读者群”,日益受到基层干部战士喜爱。许多干部战士把《析事明理》专栏的文章剪贴在笔记本上,甚至一期不丢。基层官兵之所以喜欢看《析事明理》,是因为该栏目事儿摄取得新鲜,道理讲得明白,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通过分析那些似是而非的事,帮助读者明白一个准确无误的理。1996年6月19目的《析事明理》中的事说的是,某团二连副班长王志伟军政素质过硬,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人党却卡了“壳”。原因是介绍人找他谈话时,他一再谦让:“我…  相似文献   

10.
(一)1988年,是我工作中遇到困难最大的一年。1987年8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十二届第352次会议讨论了红旗杂志领导班子问题,并通过了《中央组织部关于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调整的请示》。会后,发了中共中央犤1987犦128号、132号文件:同意熊复同志辞去红旗杂志社总编辑职务,红旗杂志社的工作暂由副总编辑苏星同志主持;免去马仲扬同志副总编辑职务、免去林肖硖同志的顾问职务。这件事我丝毫没有精神准备,恐怕熊复也没有精神准备。这样,实际上《红旗》已经没有领导班子了,由我一个人负责了。当时外面正盛传《…  相似文献   

11.
新民晚报有个版面叫《女性世界》,我有幸当上了这个版面的编辑。女同志编“女性世界”,我想有她的长处。却也有她的短处。长处是女同志最了解女同志,短处则是身在其中,有时候会云遮雾障,难识其中真面目。怎样编好《女性世界》,这是我常常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到读者中找感觉怎样让读者走进并且关注《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我去一家针织厂开女工座谈会,问她们希望在版面上看到怎样的文章。她们的工会主席小郝就说:“我就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13.
1983年2月4日,正值农历癸亥年立春。文化部出版局会议室中掌声阵阵,笑语盈盈,洋溢着一片春意。首都出版界120多人,应中华书局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邀请,正在这里参加祝贺周振甫同志从事编辑工作50年的茶话会。今年72岁的周振甫,现为中华书局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主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他校对、审读、编辑的大型书稿有40多部。他在编辑工作之余,还撰写了《毛主席诗词浅释》等11部、计有240万字的专著。茶话会由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工  相似文献   

14.
钱小柏、雷群明同志编写了《韬奋与出版》,将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原稿寄给我,请我写篇序。我从三十年代起就是《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出版物的经常的、热心的读者,对韬奋同志从来都是敬佩的,但可惜一直没有认识他的机会,和他没有个人接触,对他了解不多,请我写序本来是并不合适的。但我通读全部书稿之后,感想甚多,不能已于言,很愿意笔之于书,至于这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  相似文献   

16.
革命胜利的缩影──为《大众日报史话》作的《序言》匡亚明早在1982年6月中旬,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陈华鲁同志告诉我说,他准备写《大众日报史话》。我认为很好,非常支持地他这件事。大众日报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9年元月1日创刊,曾先后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相似文献   

17.
近读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主任汪新源同志所著《新闻心理学》,一阵清新、纯朴的气息扑面吹来。在当今言必称“学”的年代,这确是一本真正称得上“学”的专著。新源同志50年代末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在省报当记者、编辑。这本专著可以说是他三十年新闻生涯的总结. 记得1984年初夏,我去贵阳开会,途经武汉,他就对我谈及准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索一  相似文献   

18.
杭州的秋天是艳丽的。高爽的晴空,绚烂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冠西同志的家座落在西子湖畔的一条深巷里。我去访问他时,庭院里的几株老桂树正散发着醉人的香气。冠西同志从四十年代初编《战旗报》、《大众日报》起,到今年止,在新闻工作这块“园地”里耕耘了整整四十五年。现在,他还担任着浙江省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墙上的镜框里是穿着长衫,昂首前行的鲁迅先生的像片,书柜里满满地排列着良友版的各种图书,写字台上是有些散乱的书刊和摊开的信稿。小客厅显得十分雅致和宁静。我和他坐在临窗的小沙发上边喝茶边聊天,较多的是我聆听着他的谈话,娓娓地。和家璧同志已有过多次这样的小谈,只要有机会去上海,我都在这小客厅里受过他的亲切接待,有时也被留在那里,和他一起享用由他夫人烹制的佳肴……三十年代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的良友图书公司和《良友画报》、《良友文学丛刊》等,于我都并不陌生;但开始和家璧同志交往,则已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了。可能出于对…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园地     
今年七月的一天,去县农场给猪看病,兽医宋传信同志给我讲了他精心喂养拾来的十二只羊,两年多才找到失主,主动送上门去。我感到这件事很典型、很新颖。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开始琢磨稿子,吃过饭下地干活继续思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落与段落之间怎样衔接,在脑子里反复构思,最后能想的一句一句地背下来,晚上只用了一个钟头就完稿了。八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在头版《凡人新事》栏目里, 去年,有一次我去乡里开会,领导传达了上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