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2.
自然意象是雪莱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现代科学、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审美之问的关系。雪莱在诗歌中将自然描写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努力缝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在自然意象的刻画中,他力图打破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表现出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自然审美方面,雪莱推崇想象力,追求“崇高美”。雪莱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死亡”意念在戴望舒诗歌中的形态不是始终从一的,它发生了由心理情绪到审美意象的变化。戴望舒的诗歌时常散发着忧郁的暗色,死亡意识的介入使得原有的感伤色彩更加暗淡,论者们对此褒贬不一。其实,诗歌忧郁中的人文关怀才是最可感人的力量。戴望舒诗歌里的死亡意识总是随情绪的起落而浮动,在情绪低谷中产生了死亡期待,一旦情绪昂扬起来,期待就消失了,即兴的情感涌动缺少哲理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格雷厄姆·格林的《名誉领事》的主要人物结构印证了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母题——父与子母题,文本中表现了这一母题的基本内涵:子对父的认同、对父的仇恨以及弑父娶母情结的情感走向。这一母题渊源于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古希腊文学与古希伯来文学。而文本创作主体个性化的成长经历则激活了这一传统母题。  相似文献   

5.
用精神分析法阐释曹禺的作品,评论者已做出了不少努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 果。本文也拟探讨其在《雷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辨析俄狄浦斯情结对周萍、鲁大海等剧中 主要人物命运历程的支配与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话不仅是人们思想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促使人们打破思想僵化、促进思维发展。米哈伊尔.巴赫金对此有深入研究,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文学创作。他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都体现出积极的对话精神,女性创作也不例外,奥斯丁的小说亦遵循此道。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展现了女主人公与父亲的直接对话,以及父亲不在场的情形下父女之间的虚拟对话,从而展示了奥斯丁对当时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以及她的女性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7.
程育真,作为上世纪40年代东吴女作家群的一员,其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梦幻气息和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围绕着梦的编织和破碎,这个走出象牙塔的寻梦人,一直在作品中试图宣扬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虽然有时脱离实际,过于理想,但是她清新的文笔还是给文坛抹上了一道亮色。  相似文献   

8.
《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最优秀的散文体长篇小说。作品在心理刻画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源氏的寻花问柳行为背后深刻的心理动力机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所揭示的恋母情结。这导致了其他几个女人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9.
动画电影的冲击力与视觉形式和声音剪辑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有效地利用镜头中的构成形式美,结合背景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剪辑,来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式。在《父与女》的短篇表现中,通篇运用近似于水墨淡彩的剪影进行形体表现,加强对比,使画面主体物形象鲜明,简单的剪影造型和水墨淡彩的画面成为父女感情表现的载体,完成角色表现和场景绘制,叙事空间关系上剪辑得纯净而直接,与背景音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11.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抗资本主义对无意识领域的扩张。但这终究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2.
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点对《红与黑》进行解读,在充满激情的表层文字下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通过分析作品主人公于连短暂一生的欲望浮沉,说明《红与黑》是一部记载人类迷失与觉醒的寓言,它表达了作品著者司汤达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这位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卓著的作家,既是最典型的南方作家,也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其作品往往以反映人心及其复杂性为主。他的许多小说读来如梦幻一般变幻莫测,折射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现代主义作家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代表作《我弥留之际》采用意识流和多视角的写作手法细腻刻画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无疑是对人类无意识内心的一次深刻探索。本文试从精神分析法的俄狄浦斯情结角度出发去分析该小说的灵魂人物达尔的性格,探究其最终发疯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