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实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对教师自我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的构建,则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开放性、系统性、能动性等特点,它能促使教师自我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从而使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由计划经济阶段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学校教育也相应地由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教育体制改革,都是一场社会系统工程的深废变革,要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变革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要实现“三个面向”,必须进行一场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文章认为:学校素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注意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人才,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逻辑形式的系统思维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文章具体提出并论述了要从六个方面变革学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思维结果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当思维结果一再地不尽如人意时,需要对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以往变革中通常采用的是源于经典科学思维的线性控制的、要素分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领域内已经或正在被超越。生成流动的、整体联系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的合法性正在确立。这需要我们在变革中更多地采用过程思维、实践思维和共享思维。并有机融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以避免新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展现为由实体的直观思维经静态的理论思维,向动态的实践思维到数字化的虚拟思维的变化过程。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变革的同时,保持着相对的连续性与继承性。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意义与价值。当前应当提倡多元化思维,以期互补互融,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 ,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方法。一、学会系统思维 ,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 ,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 ,了解其全面的内容 ,做到见微知著 ,窥斑见豹。在各学科的学习中 ,都可以运用系统思维 ,学会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思想政治课 ,由…  相似文献   

6.
试论教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教学领域还存在着过分强调工具性、还原性、简单性、确定性等传统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教学"场域",关注教学过程及实践智慧的生成,关注教学的复杂性,关注"他者",强调对话.  相似文献   

7.
钱春旭 《教育探索》2000,(10):63-64
思维是人类理性地把握现实对象,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环节。教育现代化要求每一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积极培育现代化教育所需的思维品质,以形成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师的思维方式。 一、现代化教育突出了教师现代思维的指向 当今教育改革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恩维方式的基本类型。现代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目前教育界对现代化教育的探讨已从其定义、意义的思辨研究阶段转向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意味着原有的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手…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校每年进行的三小作品活动在当今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个个小小的设计方案,可以窥见中小学生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能力。通过一些很简单的制作,可以发现他们心灵手巧的一面,也可以使他们从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想象力更加丰富,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三小作品的方案设计及成品制作,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些常用的思维方式。 一、顺向思维方式 这是从具体事物存在的本质出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求得更完善的性能和更齐全的功能的思维方式。如当今的模拟电视信号接收系统,无论电路怎么改善,图象质量也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只有通过把模拟信号改为数字信号,电视机由模拟接收改为数字接收,才能实现图象质量的提高。轿车  相似文献   

9.
学校变革是面对真实的问题、阻力而采取的行动,而行动需要思维方式的指导,行动的转变也源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学校管理变革作为学校变革这个“语境”的一个部分或是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于这个“语境”,而是与这个“语境”的其他方面相关联、影响的,这是言说学校管理变革的背景。学校管理变革是对如此存在的学校管理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战略行动。文章试图探讨支撑这个战略行动的思维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级领导干部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关键问题。它要求政治思维与经济思维、作风思维与制度思维、权力思维与能力思维相结合,切实完成从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领导思维向知识信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领导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培养其创新思维,使他们掌握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学会系统思维,掌握由点到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让学生从问题的点滴入手,了解其全面,做到见微知著、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并对现代化思维方式提出了作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它直接与思维方法有关。然而思维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素质教育呼唤着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学中较为重视“学什么”的问题,往往不重视或忽略“怎样学”的问题。“学什么”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怎样学”是关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问题。研究解决好“学什么”固然重要,然而只注重“学什么”而忽略“怎样学”,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在一个人面前提出必须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使他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他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传统教学中存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掌握知识时所必需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只注意对某种结论的记忆,而忽视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恰恰是这种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革命呈现出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时代特征,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显著,高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趋势加强,科技活动的社会性、国际性突出,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有序性、平衡性,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时空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促使人们努力构建一种系统的、开放的、多维的、模糊的崭新思维方式,以体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大活力.  相似文献   

16.
17.
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的教育,强调培养全面发展、具体综合素质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前进,素质教育的内容在不断的扩展,思维素质将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思维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中其他各项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故此,探索思维素质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思维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立体一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它存在并作用于其他各项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因此,思维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单独进行,而是寓于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学活动、课外校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对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从思维主体本位变革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由主客二分、主客体绝对对立的思维定势向主客体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转变,人与人的关系层面由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向类本位的转换;从思维目标变革看,实现了由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的转换;从思维定势趋向变革看,从简单的、单向型向复杂的、多向型转换。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变革,是我国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功的思维基础.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抽象的物质本体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地遵循真理原则的思维方式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并重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向的、绝对的思维方式到多元的、相对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形而上学地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到辩证地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的转变.研究和把握邓小平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理论,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和建立逻辑线条。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看似零散的高中生物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找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使知识变得形散而神聚,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