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 ,波澜层迭 ,运用对比 ,逐层推进 ,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 ,跌宕起伏 ,说理生动 ,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 ,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金圣叹评点《过秦论》时说 :“通篇只得二句文字 :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 ,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 ,此只是反衬秦 ;后半有说秦时 ,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可见 ,对比反衬是《过秦论》的主要论证方法 :即秦“攻守…  相似文献   

2.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3.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4.
施正江 《学语文》2007,(1):20-20
我们常说:“一字值千金,何必不用心。”重新解读《六国论》一文后,我要说:“一字值千金,只为太用心。”作者苏洵在这篇文章中不只“议论锋利,纵横跌宕,恣肆汪洋”,而且太用情、用心,甚至可以说用心良苦。文章开篇即以“弊在赂秦”点明中心论点,由于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所  相似文献   

5.
《过秦论》《六国论》之比较□湖北天门中学刘静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都写得气势恢弘、辞采飞扬,是千古吟诵的不朽名篇。为深入地理解它们,更好地借鉴古人,将它们作一番比较是不无裨益的。一、两文提出论点方式的比较两文都旗帜鲜明、观点明确,但提出...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位移贾谊的《过秦论》气势磅礴,讲究铺排渲染,多用骈偶,有赋的特色。通过苏洵《六国论》(苏教版)这篇重点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秦与六国的相关知识已有所了解。因此,根据这一单元导读“宜反复诵读,加深理解”的要求,我将《过秦论》的教学内容预设为:以诵读为主,适当点拨文意。因为课前已布置了预习,所以课上诵读数遍后,我开始让学生提问。有学生提出了《过秦论》的论点问题。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简短的导语来概括本单元的要旨。本单元的导语已将《过秦论》的论点指出“:贾谊《过秦论》,是最早论述秦代兴亡的文章。选文着重评论…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议论文过程中,感觉《过秦论》(上篇)与《六国论》这两篇经典史论文颇有一些相同之处,于是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作了一个比较,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8.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被主为是一篇载誉千年的散名篇。它的巨大成功,与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而透彻”的高超论证技巧有直接关系。但笔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推敲,认为苏洵为了使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能够成立,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贿以贿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的论证,貌似严谨完美,实则谬误多多。  相似文献   

9.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10.
蒋红卫 《语文知识》2003,(11):37-37
高二册第17课是苏洵的《六国论》。关于这篇史论文的论点,《教师教学用书》作出了如下结论:“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所谓论点,就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  相似文献   

11.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赵文建 《学语文》2023,(2):69-7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波澜层迭,运用对比,逐层推进,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跌宕起伏,说理生动,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开篇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有人认为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只是在论述从师的…些道理而已。而笔者认为,要查清《师说》中哪一句话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该采取类似确定一个新的物种属于什么纲目的方法,从论点的定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等本源出发,对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具备论点特征又为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必然就可认定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据此,笔者对《师说》中心论点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阅读提示论说类文章是近两年高考选文的一个热点。这种文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过秦论》《六国论》《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文体特点和现代议论文区别不大,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证法以及对比论证等。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17.
读了陈玉明同志的《引证偏靶诚可惜——〈伶官传序〉指瑕》(见《中学语文》2001年第1期)一文,颇有所感。囿于旧观念,对名篇佳作特别是古文的指“”瑕”,可谓多来兮。如《劝学》、《师说》、《问说》、《六国论》等  相似文献   

18.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选入人教新课标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篇十分典范的议论文,对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具有许多示范作用。下面以《六国论》为例,来谈谈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一、精彩的开头是议论文成功的一半《六国论》的开头十分出彩。文章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仅用15个字便摆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简洁  相似文献   

19.
《过秦论》中“仰关攻秦”、“践华为城”、“免起阡陌”,旧说皆有可商之处,应重作校释。  相似文献   

20.
《六国论》一文意在阐明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敌必然资敌而弱己,定然招致灭亡,希望宋朝统治者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