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2.
“比兴”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很明显,“比兴”在此还是诗歌的体裁之名,如朱自清先生推论:“‘比’原来大概也是乐歌名,是变旧调唱新辞”(《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265页),“‘兴’似乎也本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同上268页)。也如郭绍虞先生考证所得的结论:“我们可说赋、比、兴都是不入乐的民歌。由於这些民歌数量太多,於是只能就其表现手法,分为三类。它们实仍与乐有关,《周礼》是兼举而言。”(《六义说考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215页)  相似文献   

3.
西周春秋时期的经典对辞令的高度关注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从《尚书》对“辞尚体要”的提倡,到《诗经》对 “巧言如簧”的批评、对“出言有章”的艳羡,到孔子对辞令“辞达”、“慎言”的具体要求的提出,《左传》对辞令“三不朽” 的价值判断,《老子》对辞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反动”,三礼辞令交际功能的强调以及《周易》“修辞立其诚”的 哲学之思,共同构成西周春秋时期关注辞令的脉络,体现出中国思想史上最有意义时代对辞令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沈德潜认为杜诗中含有理趣。而邵雍的诗句则不然,邵是理学家,说的是直白的话语,没有诗味,不能算诗,只是理语而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指出邵子的理语,其实是“理障”。由此看来,所谓理趣,既要包含某种哲理,让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朱自清之子,朱乔森解释曰:“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  相似文献   

6.
在中唐众星璀璨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任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权仆命《骚》’…  相似文献   

7.
春秋论谏辞令大多收在《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史书中,虽然它们依附于史书,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论谏辞令多运用“总分”式结构,在修辞上主要运用对比、排比、比喻、引用等手法.论谏辞令作家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和对辞令结构的精心安排,使文章说理更完整,气势更畅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素享盛誉,固然可以从‘个性’、‘美文’等角度溯源,但作一‘年龄心理学’的透视,便不难发现它抒发的实质是一种‘人到中年’的情感。”这里,“年龄心理学”的确可以给朱自清散文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从“年龄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抒发了“一颗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回顾反思之心”,说《背影》则似不准确,因为《背影》是朱  相似文献   

10.
汪正章先生在《试论古典哲理诗的艺术感染力》中说:“长期以来,人们总不重视哲理诗。不仅一般文艺杂志和诗歌刊物不提倡,也很少发表哲理诗;而且一般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写作理论的书籍(诸如巴人编的《文学论稿》、蔡仪编的《文学概论》、霍松年编的《文艺学简论》和北京师范大学编的《写作基础知识》等等)也均不谈哲理诗;甚至有人对哲理诗存有某种偏见,以为哲理诗即西晋时代的‘玄言诗’之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1.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2.
西晋杜预作《春秋序》,认为《左传》“其文缓,其旨远”。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一书中将“缓”解读为委婉,“远”解读为含蓄,并认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左传》对辞令的记述上。作为《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很好地诠释了《左传》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3.
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轲(公元前389——前305年)为了利用文艺的宣传作用制造反革命舆论,使劳动人民成为循规蹈矩、俯首听命的奴隶,从而达到复辟奴隶制度的罪恶目的,不但全盘继承了孔老二的反动文艺观,而且还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评诗方法,即“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所谓“以意逆志”,就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刊载了王会东同志《“春江花朝秋月夜”浅析》一文。文中,王老师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理解为“白居易化用了古代名曲《春江花月夜》”,“将‘朝’和‘秋’巧妙地嵌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构成互文见义的修辞格,以表达“诗人无论春秋还是早晚,一年四季常常是取酒独倾,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之情”。笔者认为这样分析不仅有些牵强,而且也有损于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美刺”之称,溯其源当在先秦。据朱自清《诗言志辨》考证,本于《春秋》传家。公羊、谷梁解说经文时多用“褒贬”、“美恶”诸词。例如,《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谷梁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9.
“史法”一词。就我所见,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按照一定体例编撰史书的传统。这就是《礼记·经解》所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指遣词用字.褒贬书法。比事则指按一定体例编排历史事件。《春秋》……树立了编年体史书的记事方法.如杜预所总结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修史的体例和传统也就是修史的法则.是为文和撰史者都应该遵循的。  相似文献   

20.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