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将广泛而多维的现实社会作为书写对象,是对现存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与设想。阿特伍德在传承现实主义描述社会现实、注重人物刻画等创作特点的同时,增添了后现代实验手法,使《使女的故事》呈现出一定的新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凸显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2.
小说创作是鲁迅前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一、现实主义创作意图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创作小说。他创作小说的意图首先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不仅根据当时李唐王朝的社会现实、社会矛盾和自己波澜起伏的坎坷人生,创作出大量的现实主义诗歌,同时总结了自诗经直至李白、杜甫为止的一千多年中伟大作家、作品的经验,而且自已也是一边创作,一边与元稹等诗友切磋琢磨,提出了自己先进的“诗歌创作论”,对诗歌与生活、内容与形式、诗歌的社会作用等都作了十分明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4.
《大连大学学报》2016,(5):99-102
现实主义特色的影视剧作为当今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创作内容重在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随着众多写实影视佳作的播映,影视剧中所流露出的深刻质朴的现实主义态度已逐渐被社会砥柱人群所认可。与此同时,在作品众多且风格迥异的影视剧领域,厚重、尖锐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亦成为艺术学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影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特征的案例分析以及对写实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社会深度等问题进行探讨,意在概括说明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造成现实主义成为文论界热门话题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现实主义情结。这一情结的产生一是由于现实主义创作曾受到过“工具论”的抑制,二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主义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主义情结又可能产生偏差:一是独尊现实主义,二是把现实主义与反映现实等同起来,三是把现实主义与真实性混同。  相似文献   

6.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观念既是自己长期崇尚风格的延续,又与个人的精神气质、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到了柳青的影响。他始终注重以社会历史视角关注现实生活,一方面强调真实客观再现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强调历史性。在对时代环境的描摹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呈现中,真正做到了环境的典型和人物性格的典型。路遥并不着意于现实批判,而是强调文学为人生服务。这种创作观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缺陷。对其研究和分析,有利于衡量路遥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茅盾是继鲁迅之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创作,着意捕捉和现实联系的事件,用典型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同时,又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芒。他的小说,开创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观念既是自己长期崇尚风格的延续,又与个人的精神气质、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到了柳青的影响。他始终注重以社会历史视角关注现实生活,一方面强调真实客观再现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强调历史性。在对时代环境的描摹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呈现中,真正做到了环境的典型和人物性格的典型。路遥并不着意于现实批判,而是强调文学为人生服务。这种创作观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缺陷。对其研究和分析,有利于衡量路遥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话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要义和范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语境就是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它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受损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抚慰。它具体表现在作家与人民群众“分享艰难”的创作精神上。这种以“分享艰难”为核心的强烈的人文精神与以往文学思潮所张扬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它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现阶段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现实而增加了审美新质和时代精神,融合成有利于个人自由发展、完善美好人性的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永州八记”的创作与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思想状况、生活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一组具有游踪连续性的山水游记中,借助生动鲜明的山水形象,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格,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创作手法。其中有些篇章,直接涉及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出他的一贯性政治主张。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可贵的思想价值,构成了浓重的现实主义特色。正因为如此,“永州八记”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特别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湘西“牧歌”的成功建构,让一个作为浪漫主义作家的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得以确立。但是,沈从文却并非一个纯然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者。事实上,沈从文自创作以来,对现实的倾注都是一以贯之的。不过,他真正从“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转变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应该是全面抗战以后的事。其中,未竟的长篇小说《长河》可以视为他向现实主义转向的一个重要节点。《长河》以鲜明的现实主义方法不仅描写了生活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还生动还原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湘西社会的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抗日战争的触动以及1937年南迁途中的见闻,增强了沈从文关注现实、评价现实并期望能够介入现实的激情。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为《长河》灌注了悲慨动人的情感力量,小说文本也因之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对于九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来说,虽然其摆脱了此前“私人写作”促狭的视野,一己的悲欢,开始正面触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但在这触及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的复杂和作家缺乏对现实必要的审视和反思,更无力上升到批判的力度,使得这批创作并未构成对现实的真正“冲击”。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新现实主义”思潮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现实主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它以“三贴近”为创美原则,着眼于农村或者大中型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艰难处境,直逼现实矛盾、生存问题及百姓眼中的重大社会难题,成为透析新的历史时期、反映现实社会形态的一面镜子。它贴近民众民心,关注民生民情,对当下的生活进行追踪和艺术反馈,因而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赞扬。新现实主义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革新和再造,赋予了传统现实主义以审美新质,这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精神的强化、进化、深化和美化上。  相似文献   

14.
鲁彦小说的现实主义是以其所写地域的乡土特色、独特的抒情格调、植根于现实的心理描写、以及平凡生活场景为题材揭示社会人生的内在意义,并且将时代风浪引入作品,展现时代的历史动向,从而构成鲁彦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还在不断的追求和开拓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使之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变形记》为非现实主义作品的说法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从卡夫卡当时力求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物现象的创作动机,从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真实描写,从作者创作《变形记》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从小说的内容,都可证明作者虽然运用了拟物化、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但坚持了“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中,现实主义既有作为创作方法的意义,又有作为艺术精神的内涵。作为艺术精神,它强调的是创作主体的现实精神——直觉与勇气,它注重的是文本的现实精神——真实再现。“莎士比亚化”是艺术精神的形象化表述,是主体的现实精神与文本的现实精神完美统一而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莎士比亚那里,现实主义从一种艺术风格、一种艺术方法深化为一种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杜诗有"诗史"之称,杜甫的生活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性格及遭遇使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总结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在其讲述事实,反映现实,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此外在他诗歌中爱国主义与人道主义贯穿始终的特点也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断涌现,优秀的温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更能符合时代表达,带给观众以积极、光明的价值导向。本文以电影《奇迹笨小孩》为例,重点分析总结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原则:坚守艺术创作底线,从真善美的角度发扬正向能量;尊重电影创作规律,创作手法自然、紧抓现实核心;兼顾社会性和娱乐性,争取做到两者有机统一。旨在通过分析探讨,为影视艺术创作实践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绘画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到现代主义绘画通过对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真实的观察实物来绘外描绘外在生活面貌与内在精神本质,表现近似真实的创作艺术手法,追求视觉的真实感,同时也对现实经历和人类的切身的关注。通过时代性、真实性、典型性、批判性等艺术特征反应社会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底层写作"创作界蔚为壮观,并且其中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并不必然保证"底层写作"的成功,目前的作品大多依然缺少丰满现实品格和实践力量,显得苍白单薄。底层文学"写现实"并不意味着必然要返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继承现实主义的思想遗产,即坚持感性审美立场,努力发现和表达被主导语言所压抑的社会无意识;并努力构建个体化"现实观",对现实整体作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