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兰月 《考试周刊》2013,(59):29-30
<正>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学生能把这种能力从语文的课内学习迁移到语文的课外学习,也能把这种能力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从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看,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把这种能力迁移到一切实际情景中。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
高学林 《中学生物学》2012,28(11):29-31
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规律,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质疑答难,为培养问题意识打好基础质疑答难即指学生质疑问难和教师引导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相似文献   

6.
积极地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这一理念之下,往往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代沟和距离感,虽然"严师"对教师本人来说可以增强自己的威信,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学习;但是对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7.
张胜前 《教学与管理》2012,(24):146-147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着人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如果头脑中没有问题产生,就不会产生想法,也不会在头脑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谈不上创新。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指让学生敢于发问,敢  相似文献   

8.
徐艳 《四川教育》2001,(2):38-39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初中科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学科体系复杂,综合性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才能既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本文就现在学生提问意识差,提问能力弱,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探究热情谈谈自己看法.一、培养提问意识的必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最能调动学生读  相似文献   

10.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我国中学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同学们能主动举手去问,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过份迷信。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把教材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为金科玉律,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性不敢怀疑和反驳。这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使学生心中的疑团止于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是对学生创新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其二是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从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出相关,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静 《现代教育》2012,(Z1):173
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而是强调发现式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发现。计算机课并非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然而,在当前的计算机教育中,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沿着知识与技能目标展开的课堂教学,重点着眼于知识技能、解题技巧的提高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忽略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所隐含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间一长,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养成"等"教师的习惯,如等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16.
潘忠良 《小学生》2012,(9):40-40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  相似文献   

17.
田勇 《时代教育》2007,(8Z):110-110
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通过游戏活动 兴趣是个体行动的巨大动力,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科学及相关问题的兴趣,他们就会对自然、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科学现象.产生积极的情感。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他们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就会熟视无睹,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质的飞跃,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中生物课程新理念。但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争寻得答案,  相似文献   

20.
周振羽 《中学理科》2006,(12):23-24
所谓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情况,显而易见的隐蔽方面;时常有意识地从“不可能”问题中求得可能,从“严格”解答中找出错误.这种强烈的困惑及想要探究的内心状态,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