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阅读理解考题有特定的答题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将方法讲通讲透,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以理解为主,做题为辅;要拓展阅读,"类比式"答题,这样才能打通学生答题能力的"任督二脉"。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语文阅读理解将不再是学生语文答题的软肋。  相似文献   

2.
诗歌鉴赏题是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试题难度并不大,从近几年阅卷情况看,考生得分却不理想,失分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出在审题上,有的没有注意题干中隐含的信息,有的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也有的没有把握"注释"中的有效信息,还有的没有按照答题规范答题,以致严重失分。它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复习备考中,要重视诗歌鉴赏这一专题的复习指导,教给学生审题方法、表达技巧和答题规范。  相似文献   

3.
对现在大部分高中生而言,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故应试时在成语题上就会望文生义,不明所以地去答题,常常失分。具体来说,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种。失分原因之一是语义不明就贸然答题。比如"指点江山"是指评论国家大事,容易误用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相似文献   

4.
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语音题,由于总是出现在第一题的位置上,所以常被称为"天下第一题"。该题的答题情况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到整个语文考试的心情,更有可能波及随后其他学科考试的心态。然而,许多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不少初中学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准确细致的审题。在审题时,如果能做到"审准题型""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这"三审"的话,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对语文教师来说,“模式与框架”并不陌生。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时,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套一套的答题模式,理清一条一条的框架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落实答题思路,快速准确地完成答案。诚然,这种办法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起到了“临阵磨枪”的作用,比如“诗词鉴赏八种答题模式”、“小说答题的六个角度”、“散文句子分析四法”、“议论文的三种框架”等等。对于它们的功效,我们不多加褒贬。可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对考试成绩的恶性追逐,很多教师已将“模式与框架”的训练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应对;什么样的作文,去套用什么样的框架。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熟记这些模式和框架,就像记忆数学公式一样,记得多,用得熟,就能提高成绩——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吗?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决不能只局限在解答试题上,而是以语文为载体来培养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学生们不再解答试题,他们会品读出文章的美与雅,会写出一段文字来反映自己的灵与思吗?  相似文献   

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生活,善于提炼生活中的语文因素,才能用生活去解决语文课堂上的"疑",才能把语文课堂上的"知"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生活化",回归本真生活很多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技  相似文献   

8.
在实际的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语文阅读的时候,全凭自已的感觉答题,往往是直接看题目,然后就开始答题,答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答题没有方向,没有全盘考虑,严重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进而造成失分.  相似文献   

9.
<正>在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教学中,作文一直是个难啃的骨头,对于这根"骨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写、去改,却收效甚微,甚至还不如"放任自流"时的效果。作文在高考中一直被形象地称作语文的"半壁江山",究竟怎么样做才能有很大的收获呢?在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目的性地积累一直以来,积累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必要的素材积累,就没有考场上信手拈来的论据和材  相似文献   

10.
正审读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可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重阅读,重思考,关注生活。这些都给语文老师以深刻的警醒:语文教学要注重引领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一味地做题、训练答题技巧、追捧答题方法,恐怕连考试也不足以应付了。一、阅读,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资源阅读存在的地方,就是一所迷人的学校。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一个学生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着教育,只有当他捧着一本心爱的书籍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这里的引导可能包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12期)发表的<语文教改的关键究竟在哪里>一文认为,语文教改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在于语文教改的"学习生态"太差,由于"其他学科课业太重,学生没有时间去学习语文",更"没有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哪里还会有时间去看书学语文呢!语文学不好,人文素质就上不去,诸如漠视生命的高中生弑母、马加爵杀人和刘海洋伤熊等事件就频频出现",所以"不改变目前的这种恶劣的学习环境,语文教改就是一句空话".作者的这种观点有相当强的普遍性,而且这一观点中还隐含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语文作文一门基础学科,在中职学校处境尴尬,其根源在于中职语文没有体现职校"职"的特点而被边缘化.要改变中职"去语文化"的现状必须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教特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3.
综观近几年来的语文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我们的很多学生往往在这道题上失分很多,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对这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因此,让学生们了解一定的表达技巧,掌握必要的答题模式,让学生们在高考时的古诗词鉴赏题上取得满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课前"文本解读"不够,教师对文本语用点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课上又如何能外化实现教学价值?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的诠释、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作为语文教师要如老中医"望闻问切"那样地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收上作业来批改,却发现不少作业类同,就是不类同的也是大同小异……从而语文学习被"搁浅"。案例二:课堂上发下练习测试纸去,很多同学挠头抓腮无从下笔。调查发现:老师讲的时候听起来很清楚,做起来却又不知道怎样答……,只是机械地听而没有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语文学习被"搁浅"。案例三:常在课堂上讲:将自己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然后课堂上注意听或发问。然而在课堂上问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欢迎大家向我提问。安静的课堂没有人发出声音,他们真的懂了  相似文献   

16.
<正>唐建新老师在2013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文《语文教学应有规定的具体内容》说:"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一样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具体教学内容,就连政治这样变化多多的学科,每一堂课也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概念或观点或条文需要学生去理解去记忆去学习去体会,更不必说数理化史地生了。"语文学科国家层面有课程标准,执行层面有各种教材,实施层面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什么唐老师还说语文教学没有规定的"具体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7.
每次语文考试结束,翻开学生试卷查阅失分项目时,试卷上阅读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部分那又红又大的"×",总让人看了心酸。曾经仔细研究过学生的阅读答题,不是题目没有看清楚,就是没有根据问题来答题,答非所问;不是缺乏捕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不会概括,就是问题分析理解不到位,浮于表面。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说"自己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的中国梦"是:"那一天,每个大陆孩子都爱学语文,每个语文老师都爱教语文。真语文回到她的故乡,各种假语文没有市场,也不再忽悠人。国民语文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敢说话、会说话、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成为一个时代之风尚。传承汉语文化,播撒汉字之魅,我骄傲,我是语文人!"其实,不仅王旭明,所有语文教师都有中国梦,梦的内容是:写对写好中国字,人人说好中国话,师生都爱语文课,汉语文化被传承。  相似文献   

19.
钱文波 《中学文科》2005,(11):71-72
基于母语教育,作为历史上引发争议最多的学科教育的特殊性,语文课改从开始之日起就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该最简单、最易操作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一直被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争论包围着,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被逼发出一阵阵无奈的叹息:这语文真的越教越不知道怎样教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迷途的语文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困惑不堪的语文教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文章的无情肢解、答题的机械操练,而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被激活;学生得到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学生比以前爱学语文,“恐语症”、“厌语症”正渐渐远去。  相似文献   

20.
史纪红 《甘肃教育》2014,(16):42-42
一、注重启发,以点拨为主新的语文教学观念要以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无论在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中,都应给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教案中应体现这一点,重点是启发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用他们不成熟的思维看作品,用单纯的审美观去挖掘作品中的真善美,从而发展思辩能力。语文只有"参考答案"而无"标准答案",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只需注重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对答案只要加以点拨总结,得出一个答题的方法即可,不必逐字逐句地去组织语言,去限制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