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华文化重要之源《周易》蕴含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之美、人和自然的和谐美、人类社会的和谐美以及人自身德与行的和谐美;英国作家劳伦斯在其作品中深刻地批判了工业化对自然、人的精神、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的破坏,用自己的创作竭力寻求自然之美以及和谐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的生态思想有共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田园诗,其诗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女性化,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并从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3.
珀西·比希·雪莱的作品充溢着对自然的热爱,蕴藏着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憧憬,契合了当今生态主义思想。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雪莱自然抒情诗,促使人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进行反思,而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改变这种局面的一种方式,这也是雪莱诗歌当中所倡导的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4.
用生态话语分析方法,从及物性过程和态度资源两方面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文本进行分析,发现生态旅游文本为了渲染出生态旅游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友好的氛围,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吸引力,频繁使用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和鉴赏资源。生态旅游文本包含有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6.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的代表作.从近年来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视角看,该小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关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深情描绘与赞美,体现了哈代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意识.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进行思想文化批判。生态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通过对反生态的思想文化的批判,推动文化变革,推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建立。迄今为止,生态批评主要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思想文化批判,即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欲望动力论批判、唯发展主义批判、科学至上观批判、消费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出现的生态批评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生态批评的新视角,从环境描写、社会生活、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入手。重新对华盛顿·欧文的《睡梦谷传奇》进行解读。从而探究华盛顿·欧文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0.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也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浪漫主义诗人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表现出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文章在浪漫主义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浪漫主义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作了逐一探析,着重研究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结合社会现状阐发了此论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同时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要求。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权利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观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承认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权利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哲学理念中,人性论和人生价值观有效的统一是一主要特点。我国的传统形式哲学人性论中,主要探讨的核心内容则是人的本性,对于价值观的有效形成,其理论形态是人应该如何做。人性来源于上天,这是一种自然性的形态,并且为人类未来的生活情况,或者是人们需要怎样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在哲学的视野角度中,人性再一次的发现为人类的未来生活提供了可能。文章将张载和王夫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他们所提出来的人性论思想进行比较,从理论依据、内涵认识以及成性路向三个方面着手,对张、王二人提出的人性论思想进行全方面对比。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征:至高的科学性与理论性、鲜明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充分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的经典性剧作《原野》,其复仇只是表层的,而在深层中,则是通过戏剧人物外部及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传统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在本质上,使人物外在或内在的冲突提升为人性的冲突,生命的悲剧提升为文化的悲剧。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与碰撞中,完成了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感性表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人与自然互动的场域这一侧面,探讨人类教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前景,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基本动力。“自然·文化·人”多向互动与教育文化发展中的冲突,需要提升并充实“和谐教育”的理念,使科学与人文共融,进而走向实践智慧的人生之路,让知识与智慧相互嵌入,科学与艺术结成深层的伴侣。最终达到生命、人生和生态文明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人自我诞生的辩证法,也就是对人迄今为止的异化存在现实的描述,所以,它必然是批判性的,但不止于观念的批判,它试图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人的具体生存经验和历史具有一种批判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超越性指向,并且这种超越性是要返回到现实存在中去,批判地澄清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异化与颠倒,并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现实,也就是恢复人的感性生命自我实现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相似文献   

17.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8.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老子《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老子认为,只有以“啬”这一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根据“治人事天莫若啬”的生态环保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大力提倡与宣传“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崇尚简单生活”是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新的环保理念,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绿色生活,更是人的一种幸福快乐的最高人生境界.在现代社会中,老子的“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理想乃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然而 ,“理想”却是一种人们所熟知但不一定真知的生活现象。通过哲学的深入思考 ,我们才真正懂得理想根源于和表现着人的能动本质 ,并以相对理想和绝对理想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 prospects of a Neo-Aristotelian position—according to whic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uman species and non-human animals is a difference in ‘form’—in the context of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human form of life is related to the idea of education. Two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idea have been suggested by contemporary Neo-Aristotelian philosophy that offer contrasting accounts of the role played b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the idea of a formal difference goes with a notion of potentiality, according to which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human is mainly a product of education, and hence a matter of second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the idea of the human is the idea of a formally distinctive kind of first nature that explains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education. I maintain that both interpretations do justice t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uman life yet fail fully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tion of ‘form’ that they employ. I argue that to embrace the insight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human is a difference in ‘form’, we must think of the human as a form of life whose very concept contains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 argue, is a logical concept, contained in the concept of life that it descri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